永定万应茶的由来

永定万应茶具有疏风解表,健脾和胃,祛痰利湿,消积导滞的主要功能,已有近300年的历史,长期以来,畅销省内外,深受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外籍华人的赞誉,是永定四大名产(烤烟、菜干、土纸、万应茶)之一 。 说起这万应茶的由来,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曲折经历-- 早在清代嘉庆年间,永定陈东籍老中医卢曾雄在漳州执医时期,由于他“为人慈善,乐于助人,广交朋友”,有一位江西籍的游医经常到他店里购买药品,在交往中,他们之间感情笃笃,有如兄弟般的手足之情,后来,老人患病,住在他的店里,卢曾雄一家人细心照料,持续半年多,老人病愈后返家,亦由卢资助盘费,使老人感激不尽 。 他在起程之后,又匆匆回到店中,将一个手抄本子交给卢曾雄,并对他说:“我年老返乡,恐无机会再来,此物送给你作个纪念,将来一定有用 。 ”他还谆谆告诉卢老中医:此乃是自己一生之积累,他探索过近百个地方,采用30多种中药苦心研制面一种药丸,并以身作过试验,证实它对于治疗外感风寒、头晕咳嗽、胸满腹胀、腹痛泄泻、食滞饱胀、诸般积聚、红白痢疾等极有疗效 。 第二天,老人重新上路返乡 。 卢曾雄根据这个手抄本,再经苦心钻研,反复试验,并亲自动手制作成功 。 起初,制成密丸状,一粒粒有如手指头大小,显得比较粗糙些 。 刚刚应市,恰逢浙江天台山一位老和尚路过这里,他高兴极了,信手拿来笔墨纸砚,画了一幅中堂画,赠与卢曾雄 。 画中题写:“采取名山药,善疗天人 。 ”此后,卢曾雄便把药铺取名“采善堂”,并把它贴于大门上 。 到了道光年间,卢宏汉接过父辈医术并对此药进行潜心钻研,在制作工艺方面做了革新,由粗磨改为细磨,用铜模压成扁园状小饼,每块重一钱,能治多种疾病,命名“万应茶饼” 。 那时候,适逢进士、翰林院编修巫宜福(永定大溪人)回乡省亲,卢宏汉往见并赠送万应茶饼,巫把“茶饼”带回任所 。 此值京城瘟疫流行,巫把该茶饼分送多人治疗,被治愈者甚众 。 于是,巫翰林亲笔写下“采善堂”三个大字,并题诗一首: 有客桑君语,良方妙化哉 。 桔荣先荫外,药引上池来 。 【永定万应茶的由来】驱疫千金焕,通神六气归 。 视中宜宝贵,知是济时才 。 这个万应茶饼,名不虚传 。 早在道光年间,江西九江、修水、铜鼓、奉新、万载等地流行瘟疫时有发生,患者服用之后,大部分人很快恢复健康,深受群众信赖,所以直到如今,这一带地方对“万应茶饼”情有独钟,一直是万应茶销售的主要地区 。 1956年,卢曾雄的后裔卢文华、卢文寿兄弟俩把这个秘方献了出来,并亲自参与技术制作,由当时的陈东供销社承办经营业务 。 1977年万应茶饼载入《福建省药品标准》;1979年经国家工商总局审核批准,商标为“金丰山牌” 。 1984年冬,厂址搬来永定城关,纳入地方国营,厂名仍然是“永定县采善堂制药厂”,经省卫生厅准,并取得闽卫准字(86)21203号的产品批准文号 。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采善堂制药厂取得长足的进步,如今一幢幢崭新的厂房,仓库、办公大楼、职工宿舍横亘于永定城关东门外,全面更新生产设备和包装技术,按原配方制作,要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生产袋泡剂万应茶,源源供应我国闽、粤、赣、湘、桂、滇、黔和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驰名中外 。 凡是改革回国到大陆观光、省亲、会友的华侨、外籍华人来永定者,无人不带上些万应茶以供他们自己和亲人备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