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县铁观音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要点

华安县现有茶园面积1.06万 , 铁观音茶叶面积占95% 。 以上 , 已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铁观音茶叶生产基地 。 2010年全县干毛茶总产1.4万吨 , 产值达15亿元 , 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5% 。 以上 , 茶叶巳成为我县农业支柱产业 , 也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 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茶叶生产生态环境 , 确保我县茶产品的质量安全 , 促进茶产业的优化升级 , 树立、维护、提升“华安铁观音”茶叶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公信力 , 促进茶农增收、农业增效和县域经济发展 , 2009年启动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铁观音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 , 于2011年1月通过农业部验收 , 在创建过程中 , 全面推广铁观音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 现将铁观音生态茶园建设技术介绍如下 。
1生态茶园地块选择 。
1.1生态茶园的大气与水质条件
茶园应远离工业区、城镇、交通主干道 , 茶园周围有较丰富的森林等植被覆盖 , 生态茶园内及周边不得有大气污染源 , 尤其是上风口不得有工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农业污染等可能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来源 。 茶闶灌溉用水必须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 不得含有重金属和有毒物质 , 如铅、汞、苯、酚、氰等 。
1.2生态茶园的地形土壤要求
茶树为喜酸、喜肥、喜湿的植物 , 应选择背荫朝阳、云雾多、空气湿度大 , 漫射光多 , 海拔300-800m坡度25℃以下 , 具有灌溉条件的地块;茶园土壤要求有效土层深厚疏松、土层厚度要1m以上 , 底土无硬盘;土壤PH在45-6之间 , 有机质含量丰富 , 氮、磷、钾含量较高且平衡;土壤质地以含有砂、粘粒的砂质壤土为好 。
2茶园规划
按照生态茶园生产基地的要求 , 园地规划合理全面 , 形成“头戴帽 , 腰系带 , 脚穿鞋”的良好布局 , 严禁烧山开垦 , 尽最大可能保留原有植被;以治山、治水、治土为中心 , 实现山、水、园、林、路综合治理 , 从茶园外貌看 , 茶树成片、道路成网、园地成块、茶行成条、林木成行、区格分明;对于有一定规模面积还要规划好茶厂的建设用地等 , 绘制出整块茶园规划图 。
2.1茶园路网建设
茶园道路包括干道、支道、步道和环园道等 , 一切布局应适宜于机械化 , 便于机械行驶和车辆运输 , 也要有利于水土保持 。 道路建设以场地〔茶叶加工厂〉为中心向茶场各工作区和地块延伸 , 依山势按“之”或“一”字形建设 。 面积较小〈40hm? 以下〉不设干道 。 支道按地形和茶园面积而设置 , 同时也可作为茶园划区分块的界线(要求路宽3-4m);步道是从支道通往各茶园地块的道路 , 路面宽一般为1.5m;环园道设于茶园四周边缘 , 为茶园与农地的界线 , 与干道、支道、步道相连 。 为了少占用地 , 应尽可能做到路、沟相结合 。
2.2因地制宜建立排蓄水系统
根据茶树生物等特性 , 既喜湿又怕渍的特点 , 茶园规划设计排蓄水系统 , 除有利于茶园耕作管理外 , 尽量做到小雨中雨不出园 , 大雨暴雨不成灾 , 达到能蓄、能灌、能排的要求 。 应根据地形地势或利用自然溪沟设排水沟 , 在茶园上方开防洪沟 , 拦截山洪 。 茶园排蓄水系统由蓄水池、渠道、管道等组成 。 蓄水池设在茶园地块的上方或山坳处 , 每1 hm2茶园建立一个约5m3的蓄水池 , 用抽水机把附近水源引人蓄水池 。 渠道可沿茶园干道和支道设置 。 用塑料管道安装喷灌、滴灌设施进行灌溉 。
3推广“梯层茶园表土回园条垦法”建园
传统做法用草皮砌叠梯壁 , 台面不等高 , 这样浪费了表土丰富的肥分 , 而把茶树种植在瘠薄的心土上 , 结果梯壁不牢固 , 水、土、肥同时流失 。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张天福教授提出“梯层茶园表土回园条垦法” 。 该项技术创新的核心理念有二: 一是充分利用大自然赐予的富含有机物与各种营养元素的肥沃表土资源;二是科学构筑高标准生态梯层茶园和完善的排蓄水设施系统 , 达到“三保园”目的 。 梯层开垦应做到等高梯层、缓路横沟、深挖条垦、心土筑埂、表土回园、条植绿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