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玄会 绘事同品茗

茶, 其味苦涩, 人喝后回味香醇甘甜, 能生津止渴, 这是茶的功用 。 它作为日常之需而进入各个家庭 。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文化的积淀, 喝茶便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成为茶道 。 而“道”者往往与“精神”“修养”相关联, 茶道也因而成为一种高级的文化活动 。 绘画, 本属于书, 为“六艺”之一, 作“成教化”之用, 后随历史文化变迁, 逐步成为个人情感寄托、张扬个性的载体 。 可作怡情、“卧游”之用, 它融文学、诗词、哲学、书法、印章为一体, 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 绘画与茶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有很多相似之处, 主要表现为:一养生, 二修德, 三怡情 。

物我玄会 绘事同品茗

文章插图

“茶之为用, 等于米盐, 不可一日无”(王安石) 。 饮茶不但为普通老百姓日常之用, 更为历代文人士大夫所钟爱, 在唐宋时期还产生了以冲茶技巧为游戏的活动:斗茶、点茶 。 宋代文人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苏辙、陆游亦热衷斗茶游戏 。
历代文人们或著述或赋诗以赞茶之功能及妙赏, 以茶为诗者难以计数, 其中尤以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为人称道 。 全诗如下:“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生平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 ”此诗道尽饮茶之妙用 。
饮茶过程, 逐渐成了人们修德、人格完善的过程, 要求饮茶人具有一定品位、修养 。 特定的饮茶环境也使饮茶成为一个怡心养性的审美经历 。 喝茶须有清雅之心境, 若满腹邪恶、世俗之念, 便违背茶之清和精神 。 品茶即品人, 茶品即人品 。 明代屠隆在《考槊余事》言:“使佳茗而饮非其人, 犹汲泉以灌蒿莱, 罪莫大焉 。 有其人而未识其趣, 一吸而尽, 不假辨味, 俗莫大焉 。 ”陆羽在《茶经》云:“茶之为用, 味至寒, 为饮最宜精行俭徳之人 。 ”喝茶不仅有止渴生津这一单纯的药用功能, 它还可以上升到如何做人, 与美德相关, 这便是茶德了 。
茶为大自然之物, 虽经人采摘制作, 但仍还原了茶本来原味 。 若喝茶之人品行高洁, 又能以平和之心, 以无欲无求之态, 以虚明之心, 回归本源, 便能以茶同归自然, 以达天人合一之境 。 这便是茶人之最高境界 。
绘画, 亦讲心画, 讲求平和之心境, 人格之修养, 德行之完善, 艺术之修炼 。 绘画的出现最开始是作为“成教化, 助人伦, 明劝诫, 著升沉”的功用, 直到魏晋六朝之时玄学的兴起, 人们开始注重养生, 个人的主观意念开始凸显, 人们开始放浪形骸地表现自我个性, 当时的“竹林七贤”就很有代表性 。
绘画作为独立的艺术表现语言, 能抒发个人情感, 表现自我, 绘画的人文因素逐步得到强化 。 名家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技巧超群, 各有所创, 名重一时, 在技艺上、思想上对后世画家都起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 画家开始注重个人的审美体验, 如南朝画家王徽, 以儒、释、道精神融入其画理, 达超然物外之境 。
孔子言“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仁者如山之沉静, 故乐于山;智者如水之跳跃, 故乐于水 。 画家若体悟“仁智”之乐, 便须有较高之学识和德行操守了 。 故魏晋以后, 画家无不重视个人修为、学识教养的提高 。 唐张彦远言:“自古善画者, 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 振妙一时, 传芳千祀, 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 。 ”从古至今, 大凡有成就的画家, 皆为饱学之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