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发祥地和茶马古道源头, 植茶、制茶、饮茶、贸茶的历史悠久, 茶文化源远流长, 历经千年, 传承不息 。 勐海巴达大黑山野生茶树王和南糯山栽培型茶王树以及遍布全州的古茶园, 便是茶史的“活化石” 。 西双版纳各族人民把孔明敬奉为茶祖, 称茶为“武侯遗种” 。 据记载, 西双版纳茶叶历史始于东汉, 兴于唐宋, 盛于明清 。 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西蕃之用普茶, 已自唐时”(清·阮福《普洱茶记》) 。 可见, 以云南大叶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加工制作的西双版纳传统普洱茶, 早在唐代就销往西藏等地 。 宋朝除与滇藏茶马交易外, 大理国还派使臣到广西、江南, 甚至中原一带用普洱茶作茶马交易 。 明朝至清朝中期, 西双版纳普洱茶生产达到鼎盛时期, 澜沧江北岸的攸乐、倚邦、革登、曼庄、莽枝、曼撒(易武)江内六大茶山, 澜沧江南岸的南糯山、勐宋、巴达、布朗山、景洪勐宋、佛海(勐海)江外六大茶山, 汇咸十二大古茶山, 年产干茶10余万担 。 自雍正年间起, 古六大茶山的头春茶被列为“贡茶”, 分为“八色贡茶”, 清光绪年间, 倚邦的金瓜茶至今还珍藏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内 。 自古以来, “十二茶山”马道驼铃终日回荡, 商旅塞途, 生意火爆, 构成了一幅边塞风情与茶马古道交相辉映的历史画卷 。
普洱茶是西双版纳历史最悠久, 最有标志性的文明符号 。 悠久的植茶历史, 同时又是一部多个民族习俗、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 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茶文化, 蕴育了积淀丰厚、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 。 千百年来, 生活在这片神奇美丽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种茶、饮茶、贸茶的习俗沿袭至今 。
西双版纳地理、气候条件独特, 土壤肥沃, 日照充足, 温度适宜, 雨量充沛, 植被丰富, 发展茶叶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拥有发展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所必须的生态环境 。 境内有13万亩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茶园、古茶树, 具有稀有性、垄断性的特点, 是研究茶叶历史的珍贵资源, 又是生产高档普洱茶的优质资源 。 茶叶是与西双版纳各族人民生产紧紧相关的古老的传统产业, 历经上千年而不衰, 新中国成立迄今, 茶叶产业保持了稳定发展 。 如今, 全州拥有茶园近50万亩, 年产干毛茶2万吨, 加工普洱茶逾万吨, 稳固地保持着普洱茶研发、生产大州的地位 。
西双版纳辖景洪市、勐腊县、勐海县, 茶叶资源丰富多采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勐腊, 傣浯地名, “勐”是坝子、地方;“腊”即茶、茶叶之意, 意为产茶的地方 。 勐腊产茶历史悠久, 是普洱茶的发祥地和滇藏茶马古道的起始源头, 明、清时期云南普洱茶的生产、贸易中心, 普茶“古六大茶山”除攸乐外其余五座都集中分布在该县境内的象明、易武、曼腊三个乡镇 。
勐腊县植茶、用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三国时期, 自唐朝起, 象明、易武茶山就开始与州外进行茶叶贸易, 整个清代达到鼎盛, 清嘉庆、道光年间, 每年产干茶达7000余担, 每年外销茶叶6000多担 。 清·阮福在《普洱茶记》中写道:普洱茶者, 非普洱界内所产, 盖产于府属思茅厅界也 。 厅治有茶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峭崆、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 。 清朝雍正年间, 倚邦、易武等茶山所产的早春芽蕊、普洱茶被定为“贡茶”, 每年要缴纳“八色贡茶”, 朝廷“动支银一千两……思茅同知领银承办” 。 大批所产普洱茶从倚邦、易武茶马古镇由骡马队运出, 经普洱、到下关、过丽江、进四川, 最后来到康藏地区, 部分再转销到印度、尼泊尔等国, 另一路则经老挝、缅甸转口到泰国、新加坡、印尼等中南半岛国家 。 史书汜载:“清道光年间至光绪初年, 普洱茶运销盛极一时, 印度商旅驮运茶、胶者络绎于途, 来往于西双版纳和思茅、普洱之间 。 ”马道上终年驮铃回荡, 商旅塞途, 倚邦、易武古镇一派茶庄林立、商贾云集的兴盛景象 。 清末民初, 由于匪患频繁、连年战乱, 以及西双版纳通往内地的主干道改向, 六大茶山逐渐走向了衰退 。
推荐阅读
- “皇家古茶园”之喻【困鹿山茶区】
- 一 云南二十个茶区茶质对比
- 二 云南二十个茶区茶质对比
- 三 云南二十个茶区茶质对比
- 涌溪火青贮存方法简介
- 平水珠茶简介及其制作工艺
- 荷叶减肥茶简介及制作
- 云南茶区介绍—【御笔茶区】
- 云南西双版纳---滇红
- 云南西双版纳--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