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奶茶

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北的哈萨克族,还有居住在这里的维吾尔族、回族等兄弟民族,茶在他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把它看成与吃饭一样重要 。 他们的体会是“一日三餐有茶,提神清心,劳动有劲;三天无茶落肚,浑身乏力,懒得起床” 。
哈萨克族煮奶茶使用的器具,通常用的是铝锅或铜壶,喝茶用的大茶碗 。 煮奶时,先将茯砖茶打碎成小块状 。 同时,盛半锅或半壶水加热沸腾,随着抓一把碎砖茶入内,待煮沸5分钟左右,加入牛(羊)奶,用量约为茶汤的五分之一 。 轻轻搅动几下,使茶汤与奶混和,再投入适量盐巴,重新煮沸5-6分钟即成 。 讲究的人家,也有不加盐巴而加食糖和核桃仁的 。 这样才算把一锅(壶)热乎乎、香喷喷、油滋滋的奶茶煮好了,便可随时供饮 。
北疆民族兄弟习惯于一日早、中、晚三次喝奶茶,中老年还得上午和下午各增加一次 。 如果有客从远方来,那么,主人就会立即迎客入帐,席地围坐 。 好客的女主人当即在地上铺一块洁净的白布,献上烤羊肉、馕(一种用小麦面烤制而成的饼)、奶油、蜂蜜、苹果等,再奉上一碗奶茶 。 如此,一边谈事叙谊,一边喝茶进食,饶有风趣 。
主人把砖茶捣成碎末,加水煎熬,待茶水卷着茶末哗哗响起时,倒进鲜牛奶熬开后,便可喝了 。 喝着这样的奶茶,从风雪严寒归来的牧人顿时暧和了身子 。 一碗奶茶、一把抓饭、几块羊肉、几块奶酪,就是一顿美餐了 。
喝奶茶对初饮者来说,会感到滋味苦涩而不大习惯,但只要在高寒,缺蔬菜,食奶肉的北疆住上十天
半月,就会感到喝奶茶实在是一种补充营养和去腻消食不可缺少的饮料,对于当地牧民“不可一日无茶”之说,也就不难理解了 。
哈萨克族简介:
族名
哈萨克族
Kazak ethnic minority group
民族概况
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 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赛哈萨
克自治县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哈萨克族自治州 。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哈萨克族人口数为1250458人 。 主要从事畜牧业 。 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 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使用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 。 哈萨克先民曾使用过鄂尔浑——叶尼塞文、回鹘文 。 伊斯兰教传入后,1959年又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但推广条件不成熟,1982年恢复使用原有文字,将新文字作为音标保留 。
国外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以及一些原苏联国家,以俄文字母记录语言.哈萨克族的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新疆北部及中亚草原 。 与中国古代曾经统治过今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四周地带的古代民族乌孙(公元前2世纪~2世纪)、突厥(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10世纪~12世纪)、哈刺契丹(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12世纪末~13世纪)等有渊源关系 。 在现代哈萨克族中间仍有一些部落保留着上述古代的名称 。 据民间有关白鹅的传说,认为哈萨克为“白鹅’’之意 。 也有人认为,哈萨克是中国古代“曷萨”、“阿萨”或“可萨”的异名 。 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的人”、“脱离者” 。
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 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
国外学者多认为“哈萨克”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 。 15世纪20年代,在金帐汗国东部出现了乌孜别克汗国,以锡尔河下游为中心,北至托波尔河,东北至额尔齐斯河 。 1456年,汗国有两个苏尔坦(吉来和扎尼别克),由于内讧向东逃入亦力把里统属地区,亦力把里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区让给他们游牧,以增强自己的实力 。 这一部分脱离乌孜别克汗国的人被称为哈萨克人,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 。 哈萨克人建立了哈萨克汗国 。 随着汗国的壮大,周邻民族的加入,到15世纪末,哈萨克民族最后形成 。 1589年,哈萨克人及其分布地区已区分为三个玉兹(血缘的部落联盟):大、中、小玉兹,即清文献中的右、左、西三部 。 其中的中玉兹(哈萨克斯坦中部地区)和大玉兹(七河流域)臣服于准噶尔部 。 而小玉兹(西哈萨克斯坦)则于1731年被沙俄吞并 。 但是准噶尔汗封建贵族烧杀抢掠使哈萨克人民遭到灾难 。 18世纪中叶,清朝统一了准噶尔部,解除了哈萨克来自准喝尔的威胁 。 哈萨克三玉兹先后表示归顺清朝,特别是中玉兹和大玉兹,与清朝的关系更为密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