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侠片里经常会看到门派的划分, 不同门派皆有自己的特色、武功路数, 然而在普洱茶的世界里, 一样有自己的门派, 且每一个门派里的普洱茶都是不同的, 品质、风采各异, 今天就带大家看看普洱茶界的门派 。 1、考据派——上承宋明考据学之余脉, 将每个茶品之树种, 产地, 季节, 制程, 存放一一考证, 以此断定茶之好坏 。 从某些方面来看, 还不得不佩服这样的有心人, 问题是有部分人士似乎矫枉过正, 纯粹是在考虑包装方式, 印刷字体, 何厂生产, 何人订制, 产量如何, 拼配方案, 叶底形状 。 他们说起来真的头头是道, 甚至可以告诉你每一个小细节 。 何止是厂家那么简单, 连具体之山头乃至山向都分析的一清二楚呵, 可谓达到格物致知的最高境界!可惜的是, 茶叶品质口感几乎和任何自然及人为的因素都息息相关 。 总的来说, 好的茶几乎都有共通点, 不好的茶却各有缺点 。 直到现在我认为能从叶底完全分析茶的人还没有出世吧 。
2、地域派——又可分云南派, 澜沧流域派和古六茶山派 。 但是这样的分法更加没有依凭 。 传统产地当然是云南一定区域, 可是现在由于普洱茶热, 单是在云南就有99%的县产茶, 也不断有新的古茶资源被发现, 强制划定什么区域才可叫普洱茶并不科学, 对很多地区的茶农也不公平 。 并且不可否认普洱茶虽然是特种茶 。 具有越陈越好的特性 。 也只是六大茶类之一种, 实际上就已云南边境国家来说也有相当多原料是很好的(甚至于超过云南很多地区的原料) 。 而且现在市面上流通销售的普洱茶, 绝对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别省别国原料生产(这从云南年产量和全国普洱茶年销量之差就可算出来), 能分辨出来的人又有多少呢?我认为就算从国际通行的做法, 规范普洱茶定义, 从原产地保护概念对地域要求也只能是说标注云南普洱茶的才需要云南原料 。
3、现代派——又分绝对熟茶派和熟茶+陈生茶派 。 这部分人认为茶必须是经过人工后发酵工序的才能叫普洱茶(熟茶), 这个提法可说是完全割断历史与传统 。 是无视现实存在的做法 。 说到后发酵, 有的人把生茶的自然陈化也称为后发酵, 当然是完全错误的 。 可以说将普洱茶内涵缩窄了 。
4、传统派——A 。 一部分认为原始森林里的野生茶(最好是大樟树林里的)做的青饼才是普洱茶 。 B 。 日晒派:他们认为从前的普洱茶就是生晒后随便蒸压一下就可行, 不用炒不用揉, 基本上可说是“散收无采造法”, 但是也太糊弄人了, 而且现在也有人这样做普洱茶的, 但是历史上生晒的茶叶是不蒸压而直接煮后饮用 。 这样做我看不可以叫传统, 要叫原始就对了 。 这种茶可称生片不叫普洱茶 。 这部分人不说孤陋寡闻吧, 姑且称其孤芳自赏 。 他们对传统一律赞同, 对改良一律否认, 却不知确切的传统, 也不知道我们也是历史的创造者, 我们不仅继承同时也应发扬传统, 在后人喝起普洱茶的时候, 会记住我们对普洱茶发展的贡献 。
5、师傅派——当中还包括了跟风派, 他们没有固定的师傅, 同时没有确定的自己的看法, 并不是说他们已经到了无我的境界, 而是根本不喜爱不了解普洱茶, 只不过人云亦云, 附庸风雅而已 。 总的来说这一派听师傅的谆谆教诲, 牢记在心 。 学到一些知识, 但仍然有很多人没有主见, 跟错师傅 。 无论喝了多久的茶, 终究是一个门外汉 。 暂且不说师傅品行如何, 相当一部分学茶之人是:我眼本明, 因师故瞎 。 我认为无论学什么都好, 问人固然重要, 最后消化理解都还是要自悟自肯, 古人云:悬崖撒手, 自肯承当 。 就是此理 。
推荐阅读
- 茶礼史记:茶会的兴起。
- 普洱茶十六大产山的质量特色
- 侃 茶:饮茶是中国人的一种习俗和礼仪
- 拉祜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茶风俗
- 古代民间的斗茶风俗介绍
- 茶叶里的小阴谋
- 那些你不知道的世界名茶的特色
- 普洱茶起源的传说
- 茶役
- 茶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