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进入社区 , 趋向大众化、平民化 , 构成社区文化一大特色 。 如城市的茶馆就很世俗 , 《清稗类钞》记载:
京师茶馆 , 列长案 , 茶叶与水之资 , 须分计之;有提壶以注者 , 可自备茶叶 , 出钱买水而已 。 汉人少涉足 , 八旗人士 , 虽官至三四品 , 亦厕身其间 , 并提鸟笼 , 曳长裙、就广坐 , 作茗憩 , 与困人走卒杂坐谈话 , 不以为忏也 。 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 。
民国年间的北京茶馆溶饮食、娱乐为一体 , 卖茶水兼供茶点 , 还有评书茶馆 , 说的多是《包公案人《雍正剑侠图人《三侠剑》等 , 顾客过茶病又过书痛;有京剧条社 , 唱戏者有专业演员也有下海票友 , 过茶瘾又过戏瘾;有艺茶社 , 看杂耍 , 听相声、单弦 , 品品茶 , 乐一乐 , 笑一笑 。
文章插图
文人笔下的茶馆虽不甚雅 , 却颇有人间烟火气 , 在老残先生的"明湖居茶馆" , 可颀赏鼓书艺人王小玉的演出;在鲁迅先生的"华老栓茶馆"里可听到杀革命党的传闻并目睹华小栓吃人血馒头的镜头;在沙汀先生的"其香居茶馆"可见到已成历史垃圾的袍哥、保甲长、乡绅之流;在老舍先生的"茶馆"里你更可见到1889 年清末社会各色人等 , 什么闻鼻烟的、玩鸟的、斗蛐蛐的、保瞟的、吃洋教的、特务、打手……等等 , 最后是精明一生的王老板解下腰带了其一生 。 ……总之 , 一个小茶馆就是人间社会的缩影 。
茶叶进入家庭 , 便有家居茶事 。 清代查为仁《莲坡诗话》中有一首诗:
书画琴棋诗酒花 ,
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七事都更变 ,
柴米油盐酱醋茶 。
文章插图
茶已是俗物 , 日行之必需 。 客来煎茶 , 联络感情;家人共饮 , 同享天伦之乐 。 茶中有温馨 。 茶道进入家庭贵在随意随心 , 茶不必精 , 量家之有;水不必贵 , 以法为上;器不必妙 , 宜茶为佳 。 富贵之家 , 茶事务求精妙 , 可夸示富贵、夸示高雅 , 不足为怪;小康之家不敢攀比 , 法乎其中;平民家庭纵粗茶陶缶 , 只要烹饮得法 , 亦可得条趣 。 茶不孤傲怪僻 , 是能伸能屈的木中大丈夫 。
综上所述 , 茶作为俗物 , 由"茶之味"竟生发出五花八的茶道 , 可叫官场茶道、行帮茶道、情场茶道、社区茶道、平民茶道、家庭茶道 , 茶中有官气、有霸气、有匪气、有江湖气、有市侩气、有脂粉气、有豪气、有小家子气 , 这一切都发端于"口腹之欲" , 其主旨是"享乐人生" , 非道非佛 , 更多儒学的内蕴 。 为了学问完整些、系统些 , 我们可概称为"世俗茶道" 。
进入80年代 , 生活节奏加快 , 市面出现了速溶茶、袋泡茶 。 城市里最便民的还是小茶馆 , 饮大碗茶 , 花钱少 , 省事 , 是最经济实惠的饮料 。 小茶馆和卖大碗茶的增多使饮茶的富贵风雅黯然失色 。
中国老百姓最欢迎的还是世俗茶道(主要指大众化茶道) 。 中国人在 , 茶道在 , 但茶道不会再是明清时代的格局 。
推荐阅读
- 中国茶如何走进现代生活?
- 你知道世界其他地方的人都喝什么茶吗?
- 一些关于茶的礼仪风俗
- 关于藏茶
- 德宏茶
- 英国独有的红茶文化
- 从铁观音看茶都安溪乌龙茶文化
- 中国茶文化——绿、红、白、黄、黑
- 你可知神奇的阿根廷国饮“马黛茶”?
- 春夏秋季都可以采茶,你喝过几种节气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