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大年|青未了|| 鞭炮声

文/王桂田
故乡的大年|青未了|| 鞭炮声
文章插图
【故乡的大年|青未了|| 鞭炮声】“吃罢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这是一句皖北俗语,意思就是说过了腊八这天,就要准备过年这件事情了,一切围绕过年而运作,可见“欢乐过大年”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是有多么地重要。
那时,腊八节一过,母亲便开始淘粮食。收麦子时就准备好的过年用的麦子,母亲便把它从粮食屯子里舀出来,捡去里面的小土块,之后在大水缸里淘几遍,放在凉薄上晒干,磨成面粉,好过大年时,蒸白面馒头用。
此时,父亲则把好久没用了地架子车拖出来,维修一番,打满气,拉着我去街上采办年货。由于过年需要买的东西多,父亲又不识字,无法把需要的东西记下来,于是,就从最主要的东西买起,首先是鞭炮,那是“欢乐过大年”所必不可少的,那鞭炮往往一买就是好几盘,因为从腊八这天开始,似乎遇事便要放鞭炮,蒸年馍时要放,做油炸食品时要放,尤其是腊月二十三小年和祭灶时,那鞭炮声放得更加响亮,因为祭灶,就是欢送灶王爷上天上去“述职”,希望他,“上天言好事”。所以那时农村过大年这段时间,鞭炮声震耳欲聋此起彼伏。对于,那时十来岁的我们来说,放鞭炮是我们最喜欢干的事,就连燃放时没炸的鞭炮,我们也能玩出花样,中间掰断,两只鞭炮相对,火柴一点,火花四溅,我们管这叫“兹花”。
贴春联,更是我们这些孩子“天经地义”地活了,早在腊月二十六七,我们就已去大队代销点把大红纸买来,之后,根据门的多少裁剪好条块,这些活,是必须要先做好的,因为那时全村就一个教书先生会写毛笔字,全村人都排着队找他写春联,他哪里能有时间去给你裁剪红纸,何况那时,春联写的内容又多,门上要贴,院子里的树上要贴,灶门前还要贴,就连喂牛的牛槽上,也要贴个“槽头兴旺”。
春节前,是要瞧人送礼的,瞧人一般情况下,都是瞧长辈,七大姑八大姨要瞧个遍。无论礼物多少,亲戚家都会热情地招待你一番。由于我们家长辈亲戚多,我那时,腊月十几就要开始一家一家地瞧人了,年年如此,年年都会听到亲戚们说我,“今年比去年长高了”。
故乡的大年|青未了|| 鞭炮声
文章插图
大年三十中午,那是个期盼已久的时刻,不但鞭炮声会震耳欲聋,准备了近一个月的“好吃的”,会摆满一大案板,会喝酒的,还会整盅小酒。那时候,平时生活比较简朴,突然面对这些美味佳肴,那种喜悦不是一般地喜悦,那时我们只恨自己年龄小,肚子太小,不能狼吞虎咽到十分满足的地步。
夜里,辞旧迎新那刻,人们就更加兴奋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更是疯狂到了极点,更有那种空中爆炸的烟花,把除夕夜渲染得绚丽多彩。
大年初一,最是我们这些孩子开心的时刻,要去给长辈们磕头拜年。这时长辈们无论平时多节俭,都会给你准备个红包,无论红包大小,我们都会欢天喜地的收下,一年,毕竟就这么一次“挣钱”机会,“机不可失”。那时年龄虽小,虚荣心却不小,磕头挣多少钱,还会在同伴跟前炫耀。
大年初一这天,由于是新的一年地第一天,讲究便非常多,地,是绝对不能扫的,流传下来的风俗说:“这天扫地就把财气扫跑了”。同时也是,绝对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地,因为是新年的第一天,各路神仙都在耳聪目明地注视着一切。这一天早晨的那顿饭,是一定要吃素饺子地,皖北俗语又叫“扁食”。在那些素饺子里,母亲会包上一枚硬币,说是谁吃到那枚包有硬币的饺子,今年就是谁当家,这只能是个过大年时凑乐的游戏,当不得真。我那时就吃到过那枚硬币,母亲当时说今年就我当家了,可一旦过了年,想买个米花糖吃,都还得问父亲要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