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立德|太原丸子汤的百年故事( 二 )


王长信童年记忆中的太原街头在入夜之后总是飘着丸子汤的香气 , 那是故乡沁阳的味道 , 也是家乡太原的滋味 。
1956年之后 , 散落在太原街头的丸子汤走向了败落 。 待到丸子汤再次出现到太原街头时 , 便到了20世纪90年代 。
“1956年 , 全国都开始搞公私合营了 , 这些街头摆摊的、走街串巷的手工业者就都被合营了 , 一开始先成立了一家合作饭店 , 大家就都成了公家人了 , 街上摆地摊的基本上也就没有了 。 ”私营经济消失 , 太原丸子汤也就从太原街头销声匿迹了 。
丸子汤再现,最早一家就开在太原市南肖墙一带 , 开店的人叫闫来喜 。
对于太原市丸子汤的再度兴起 , 王长信便成了其中的参与者 。 解放后 , 王长信入南宫饭店学徒 , 师从靳立德 , 靳立德便是当年在开化寺后街卖丸子汤的那位 。 1992年 , 王长信下海 , 在南肖墙开办了山西饭庄 , 在山西饭庄对面有一家丸子汤 , 便是闫来喜开的 。 山西饭庄的早点卖的是头脑 , 但是有些顾客不吃羊肉 , 针对这种情况 , 王长信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牛肉丸子汤 。 王长信是靳立德的大徒弟 , 跟着师父学会了打脂油饼 , 做丸子汤更是不在话下 , 毕竟丸子汤一直是他师父的看家本领 。 “闫来喜的摊就在街口 , 我也常去喝丸子汤 , 后来我们也开始卖丸子汤 , 顾客也越来越多 。 不过 , 两家的丸子不一样 。 老闫的丸子是实心的 , 我们是空心的 。 老闫想知道咋就把丸子炸成空心了 , 有一次就问我 , 我就告他可简单了 , 丸子馅里捏一点碱面和小苏打就成空心的了 。 ”老闫的买卖也越来越好 , 可惜的是老闫老两口相继去世 。 闫来喜的儿子便继承父业 , 开了闫记丸子铺 , 周边市场竞相效仿 , 一条街上连续开了好几家丸子汤店 , 南肖墙丸子汤市场遂成气候 , 南肖墙丸子汤一度成了太原市优质丸子汤的代名词 , 直到如今 , 仍有丸子汤会冠以南肖墙这一地标 。
南肖墙一带的丸子汤红火一段时间后 , 随着太原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 , 各种字号的丸子汤在大街小巷不断涌现 , 味道自然也是一家一样 。 王长信感叹着 , “现在的丸子汤跟过去不一样了 , 过去做丸子汤是拿鸡骨架熬汤 , 里面放上鸡肉一直熬 。 炸的丸子要久煮不烂 , 甚至煮过的丸子捞出来放一夜再煮都是筋道的 , 做丸子汤的丸子和狮子头、四喜丸子用的丸子不同 。 ”打开话匣子的王长信开始介绍过去炸丸子的经验 , “炸丸子一定不能加鸡蛋 , 就是用肉和淀粉 , 一般是一斤肉加六七两淀粉 , 而且要那种红薯粉 , 肉里加上盐、五香粉和一点葱姜水 , 一直搅打到上劲 , 这样炸出来的丸子煮一个小时都不烂 , 汤丸子就是要吃这种筋道的口感 , 用年轻人的话说就是Q弹 。 好的丸子煮久了 , 没卖完 , 捞出来 , 放一夜还是筋道的 , 现在谁家的丸子汤能做到?”
说着丸子汤的百年故事 , 自然也会捎带脚地说说伴随丸子汤日复一日的另一款王霸早点主食 , 那就是油条 , 不过老太原人不爱说油条 , 更习惯叫“麻叶” 。 “一碗丸子汤 , 一根麻叶” , 这也是太原人早餐的惯常标配 。 不过 , 若是倒回到七八十年前 , 端上桌的麻叶肯定跟你今天要的麻叶不一样 , 如今的麻叶已经与油条共用 , 变成了同款 。 “过去咱们太原没有油条 , 老太原都是麻叶 , 麻叶是双股面 , 夹住两头 , 从里面一翻套过来 , 就成了一个圈 , 炸出来叫麻叶 。 ”王长信记忆中的老太原的麻叶跟如今内蒙古一带的麻叶属于同款 , 从麻叶这种吃食上也不难看出晋蒙两地饮食上的同源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