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餐厅|整鸡只取一片肉,人均两千吃不饱的餐厅是收智商税吗】
文章图片
近日有网友反映 , 上海一餐厅模仿日料做法 , 价格虚高菜品分量少 , 且用餐需提前几个月预定 , 流程过于繁琐 , 有故弄玄虚来宰客的嫌疑 。 对此 , 该餐厅工作人员回应称 , 该餐厅新开业餐位有限 , 每天只接待10位顾客 , 价格是每人2000元加服务费 。 关于争议 , 他们不便多作回应 , 需顾客实际到店体验 。
两位顾客在点评平台的点评是引爆此事的导火线 。 他们相对细致地讲述了自己用餐的经历 , 认为这家餐厅不光形式大于内容、菜量太小不够吃 , 还“PUA顾客、贬低打压顾客” 。 “餐盘中放两瓣皮蛋”、“2片菜叶上放点猪油渣就卖188元” , 这些广为流传的图片也让舆论哗然 。
不过 , 我们也要看到 , 从点评平台展示的内容来看 , 大多数食客其实都给出了比较积极的评价 , 认为从理念、食材到味道 , 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
综合这两方面的评价 , 这家餐厅到底是“食不厌精 , 脍不厌细”的餐饮创新 , 还是宰客、收智商税 , 恐怕仍需见仁见智 , 舆论也不必急着把板子都打在这个餐厅身上 。 一方面餐厅有创新的自由 , 另一方面食客当然也可以不买账 , 发表自己的意见 , 甚至于用脚投票 , 这些都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 。
要提前三四个月预定 , 每天固定时间只接待10位顾客 , 人均两千起的套餐 , 还要加收百分之十的服务费……很明显 , 这家餐厅的目标消费群体指向的就是富人 。 而对于富人来说 , 能让他们心甘情愿掏出钱包去消费的 , 可能远不止于食物本身 , 更多的是在高端小众餐厅就餐带来的氛围感、仪式感、身份感 。
以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命名的“凡勃伦效应”可以解释这种消费心理 。 “凡勃伦效应”认为 , 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够畅销 。 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程度 , 没有因为标价较高而降低 , 反而是有所增加 。 这种效应反映了消费者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 。 当消费者购买能彰显其身份地位的服务时 , 他们认为自己得到了更多更好的体验及享受 , 一旦商品价格下降 , 消费者会认为是商品品质滑落 , 或者认为丧失了独特性 , 从而停止购买此商品 。
以这家餐厅为例 , 除了这两位打一星差评的顾客 , 还有不少五星好评 。 这些五星好评不仅知道这家餐厅的“前世今生” , 对厨师的功力、食物本身也都给出了看似专业用心的评价 。 这说明 , 很多食客不仅是富人 , 可能还是喜欢美食的富人 。 他们评价餐厅的标准 , 可能就不止于吃饱吃好 , 还有餐饮附带的文化意义、社交需求 。 当然这要建立在这些五星好评真实的基础上 。
不过 , 愤而留下差评的食客也说明 , 即便餐厅用高端、小众的噱头确实可以吸引一波有钱人去尝鲜 , 但是真正要留住客人 , 还需要回归高品质的食材和服务 。 毕竟 , 有钱人钱多 , 但不一定“傻” , 第一次吃完觉得不划算 , 也就没有第二次了 。
这些年 , 一些所谓的高端私房菜、米其林餐厅因为太过特立独行或者名不副实而被消费者质疑的现象并不少见 。 2020年 , 综艺节目《最强大脑》人气选手王昱珩微博发文吐槽自己在某米其林一星餐厅糟糕的用餐经历 , 认为这家餐厅的食物卖相差 , 又贵又一般 。
这放在国外也很常见 。 2021年 , 欧洲一位旅行博主讲述了她在意大利一家餐厅遭遇的“最差米其林用餐体验” 。 她说她们一行每人付了200欧元 , 花了4个半小时 , 试了27道菜 , 但是这家餐厅不仅份量小、吃不饱 , 厨师为了追求创新而另类怪异 。 比如 , 其中一个菜需要放在一个形状像嘴的容器里 , 吃的时候没有餐具 , 需要客人舔着吃 , 而这个容器是用餐厅厨师的嘴倒模出来的 。
推荐阅读
- 苹果如何设置取消免密支付(苹果设置取消免密支付方法)
- 咖啡|餐厅“中餐日作”既侮辱了中餐,也侮辱了日餐,更侮辱了顾客
- 鲜石斛煮水喝的正确方法(鲜石斛怎么煮水喝)
- 餐厅|人均2000元大餐竟然吃不饱?上海一餐厅被指宰客:排队3个月就给这
- 菠菜|上海某些餐厅“中餐日作”遭吐槽:人均2000+、喂狗型上菜法…
- 餐厅|韩国人吃蛙直接开水烫,母蛙1斤530元,声称比国内蛙肉好吃?
- 朝鲜|当富人到朝鲜餐厅,看到账单“不淡定了”,直接叫来服务员
- 馒头|重生唐三12:唐三连胜三场,领取奖励跑路,杀豹只为了买奶茶?
- 梓字取名的寓意是啥(梓字取名的寓意是什么)
- 妤字取名的寓意(妤字开头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