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中华美食文化何以一路走来、惊艳世界( 四 )


【食材|中华美食文化何以一路走来、惊艳世界】袁枚作诗以“性灵说”为主张 , 认为诗直抒心灵 , 表达真意 , 这一主张也融合到了饮食中:他认为在烹饪之前要了解食材、尊重物性 , 注意食材间的搭配和时间把握;他反对铺张浪费 , 提出“肴佳原不在钱多” , 食材之美更在于物尽其用;他将人文主义引入饮食 , 宣扬“物为人用 , 使之死可也 , 使之求死不得不可也”;他强调烹饪理论的重要性 , 以为中国烹法完全依厨人经验不利于传承 , 为了给后世食客厨人树立典范 , 又煞费苦心撰写出了《随园食单》——这部南北美食集大成之作 , 再一次为中华美食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纪元 。
《随园食单》之前 , 中国历代亦不乏饮食著作 , 但关于制法的记述往往过于简略 , 如《食经》《烧尾宴食单》之类甚至流于“报菜名” 。 宋元以降 , 饮食著作的烹饪方法逐渐明晰 , 但亦停留在“形而下”的层次 。 而《随园食单》则完成了饮食文化从经验向理论的最终蜕变 。 如“须知单”“戒单”中梳理了物性、作料、洗刷、调剂、搭配、火候、器具、上菜等方方面面 , “上菜须知”中的“盐者宜先 , 淡者宜后;浓者宜先 , 薄者宜后”等 , 都是对中国千年烹饪经验一次开创性的总结与编排 。
在袁枚和他的《随园食单》之后 , 中国饮食文化从“形而上”的思想层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 在之后的百余年里 , 帮口菜渐渐发达 , “四大菜系”“八大菜系”逐渐成形 , 直到清朝国门被坚船利炮强行打开时 ,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依然能够自信地写下:“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 , 事事皆落人之后 , 惟饮食一道之进步 , 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