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绒藜|“走吧,你要学着自己长大”——濒危野马重返荒野20年
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15日电题:“走吧,你要学着自己长大”——濒危野马重返荒野20年
天山山脉以北,准噶尔盆地东部,坐落着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这片遍布着针茅草、驼绒藜等植被的荒漠草原,也是普氏野马的故乡 。
几天前,来自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的王振彪,护送着18匹野马进入保护区乔木西拜野放点 。在一处大围栏内进行短暂适应后,这些野马将告别圈养生活,回到祖先栖居过的荒野繁衍生息 。
20年前,同样在这片荒野,中国首次实施野马野放,那也是王振彪第一次把亲手饲养的野马送回大自然 。
消失在故乡的野马
9月的保护区,气温已明显转凉,水草又相对丰沛 。在这时,即将野放的野马从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抵达200公里外的保护区野放点 。
“以这处野放点为中心,方圆数十公里内的野马就不下百匹 。”王振彪说,他曾常年在保护区监测野马,对附近的野马分布非常熟悉 。
普氏野马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它的原生地在中国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和蒙古国西部 。
资料记载,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蒙两国分别在中国新疆和蒙古国西部进行过多次科学考察,但均未获得野马在野外活动的证据 。人们由此推断,野马已经灭绝了 。
王振彪出生在保护区南侧的吉木萨尔县,那里紧邻准噶尔盆地东南缘 。“小时候只听说过野马,可一点不知道它长什么样,和家马有什么区别 。”今年45岁的他说 。
野马在野外日渐凋零直至在原生地灭绝时,地球上仅存的野马主要圈养在西方国家的动物园内 。两次世界大战后,连欧洲动物园里的野马也寥寥无几,总数一度下降至两位数 。
尽管一些西方国家通过野马交换等方法,使圈养野马的数量增加到1985年的600余匹,但圈养的野马出现近亲衰退、遗传漂变和疾病防控等问题,还有动物园有限空间已难以容纳持续增长的野马种群 。这些情况促使人们考虑让野马重回故里 。
1978年,国际野马基金会在荷兰海牙召开会议,与会代表达成共识:“将普氏野马重引入原生地作为拯救该物种的最终保护措施 。”
中国政府承担了拯救这一濒危物种的使命 。1985年,中国从国外引回11匹野马,并于次年将这批野马迁入新建的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 。一项充满挑战的濒危物种拯救行动自此开启 。
“一切为了野马回家”
野马中心选址在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一处人迹罕至的戈壁滩 。“别看现在长了些榆树、沙枣树,二三十年前,野马中心和保护区一带没啥区别,又干又热、特别荒凉 。”王振彪说 。
1996年,高中毕业后的王振彪应聘为野马中心饲养员 。当时,野马中心已成立10年,但条件依然艰苦 。
“除了马舍,就是几间平房 。”王振彪回忆起当年的生活,没有肉食,吃的就是白菜、萝卜、土豆,一两周才能到县城买一次新鲜蔬菜;没有电话,和外界联络全靠一部无线电台;没有长明电,用老式的柴油发电机发电,每晚供电2小时 。
野马的生活却是另一番样子:夏天人们用菜刀把西瓜切片,拌入麸皮等饲料给野马解暑,冬天又定时用镐清理马舍中冻硬的粪便和结满冰碴的水槽 。每逢母马产驹,一众工程师、饲养员严阵以待,彻夜守候在漆黑的马厩 。
后来,野马还看上了“私人医生”,有自己的“摄影师”兼“传记作家” 。
兽医师恩特马克已为野马服务23年 。每天一早一晚,他总要走遍所有马舍,评估每一匹野马的进食情况、精神状态和排便情况,留心是否有野马出现异常状态,比如突然在地上打起滚,或者不住地摇晃起脑袋 。凭着对野马日积月累、细致入微的观察,恩特马克摸索出一套判断野马健康状况的方法,使遭遇伤病的野马得到及时治疗 。
推荐阅读
- 咖啡|前滩太古里,TA们透过唇语“听见咖啡”
- 牛肉|百县千碗丨数九寒冬,到哪儿吃“暖”?
- 青菜|东北女子在西安生活6年,囤200斤白菜腌酸菜,成疫情“最富的人”
- 鸡蛋|冬补三九,宁可不吃肉,也要常吃10种“根菜”,抵御寒冷安稳过冬
- 蒸鱼|料酒不是“万能去腥调味料”,记住“3买4不用”,搞错了适得其反
- 抖音怎么送灯笼给抖音好友(如何送灯笼给抖音好友)
- 土豆|东北人爱吃的6道“硬菜”,不放一点儿肉,却比肉还受欢迎!
- 龙虾|普洱茶界独一无二的“勐海味”,究竟是什么味?带着点海腥味吗?
- 勐海|普洱茶界独一无二的“勐海味”,究竟是什么味?带着点海腥味吗?
- 饺子|元旦假期到,精选“6款水饺”,好吃好做又实惠,吃完顺利一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