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吃“酸”这件事上,贵州人就没输过

提到贵州,“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民谣就会脱口而出,而把贵州酸呈现到极致的,无疑是一锅鲜香开胃的地道酸汤鱼。
连日来,“避暑度假到贵州”全国百家媒体贵州行活动的采访人员们行走贵州,探寻贵州酸汤的奥秘。
这一锅酸汤不似保宁的香醋,也不似泰国的冬阴功,这酸爽之味从何而来?采访人员们在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醉苗侗民俗风情园找到了答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吃“酸”这件事上,贵州人就没输过
文章插图
在醉苗侗,负责酸汤鱼制作的师傅告诉采访人员,酸汤鱼的灵魂便是一锅热气腾腾的酸汤了。酸汤的每一滴酸均来自贵州凯里,传统的白酸是用清米汤在酸汤桶中慢慢发酵而成,颜色透亮、不浑浊,口感酸爽回甘;而红酸则需要将新鲜野生毛辣角(即野生西红柿)洗净,放入净泡菜坛中,再加仔姜、大蒜、红辣椒、精盐、糯米粉及白酒,灌满坛沿水加盖放置15天后即可取用。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吃“酸”这件事上,贵州人就没输过】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吃“酸”这件事上,贵州人就没输过
文章插图
酸汤锅底香气四溢,新鲜的鲶鱼被汤汁浸润得鲜香味美,鱼养生,汤开胃,吃上一顿酸汤鱼,只叫人酣畅淋漓。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吃“酸”这件事上,贵州人就没输过
文章插图
采访人员了解到,在过去,黔东南山区由于受交通运输条件和对外交流不便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商品的贸易交换。生活用品的短缺,特别是食盐的匮乏,促使人们不断地去克服、去创造,不断地丰富自己的饮食文化。久而久之,这里的人们便创制出一种“以酸代盐”的饮食调味方法。“以酸代盐”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食盐短缺的困境,也丰富了饮食的品种。特殊的地域条件,传统的民族饮食习惯,酿构了黔东南自成一体的酸系列饮食文化。
“久闻贵州酸汤鱼的盛名,今天终于吃到了,酸汤很鲜美,鱼肉嫩滑,果然是名不虚传!”来自中国江苏网的采访人员周永金对贵州酸汤鱼赞不绝口。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吃“酸”这件事上,贵州人就没输过
文章插图
在贵州,“酸”可不只有酸汤鱼,不同之地,酸味不尽相同:贵阳有醋酸“丝娃娃”、酸粉;铜仁有布满大街小巷的酸摊,梵净山下的酸汤角角鱼;兴义的酸,则清雅许多,不如臭酸虾酸浓烈,一道酸笋鱼,既开了胃又暖了心,可谓囊尽天下酸。
上游新闻采访人员 张瀚祥 贵州报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