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干饭,你选网红餐厅还是苍蝇小馆?( 五 )


吃饭 , 也是有阶层的
Q:外卖的兴起 , 算不算对中国美食最巨大的一次冲击?
A:绝对是一次糟糕的冲击 。 外卖兼具了几个缺点:第一 , 它跟网红的形象塑造法挂了钩;第二 , 它的生产过程是隐蔽的 , 很多外卖的烹饪和卫生条件都很差 。 我们去餐厅吃饭 , 最起码还能知道这家餐厅人多不多、干不干净、端上来的菜大概是个什么样子 。 点外卖多数都是随机的、撞大运的 , 除了图片 , 你什么都看不到 , 然后也没那么多精力去关注吃得好坏 , 大家点的浑浑噩噩 , 吃的云里雾里 。 外卖就是成本又低、速度又快、烹饪又差、又搞化妆打扮自己 , 但口味实际上很糟糕的食物 , 是对食物的不尊重 , 算是一种侮辱 。

上海|干饭,你选网红餐厅还是苍蝇小馆?
文章图片

2020年3月美国《时代周刊》发布世界抗疫群像 , 来自中国的外卖骑手高治晓作为唯一的华人面孔登上封面 。 发达的外卖平台和人数高达300万的外卖骑手已极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
Q:“吃”是不是一个很有阶层感的事情?
A:“吃”完全没有脱离阶层 , 而且中国的“吃”特别有阶层性 。 只不过它很复杂:一边有阶层 , 一边又在打破阶层 。 我们以为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吃的比平民百姓吃的好 , 但是在中国却未必 , 这是一件好事 , 因为中国地域太辽阔 , 可吃的食材特别多 , 而且我们关于好坏的标准太复杂 , 结果就是:有钱人不一定吃得好 , 但穷人也不一定吃得特别差 , 我们的很多普通人能吃到新鲜的 , 美好的食物 , 大城市的人未必吃的到 , 这个真的是中国人爱吃和会吃的传统造成的 。
国外就未必 , 有个剧集叫《亚洲食谈》 , 第一集就展示这种阶层矛盾:有个菲律宾女佣 , 从小就学习做菜 , 而且也做得很好 , 后来她去大城市一个富人家庭做帮佣 , 主人就说她完全不会做菜 , 因为放太多佐料 , 掩盖了食物本身的味道——这就特别清晰地表明了食物的阶层性 , 因为有钱人是不放那么多佐料的 , 她们更倾向于享受食材本身的口感和味道 。
王恺老师快问快答
Q:在《浪食记》里 , 您把食欲与情欲连接的写法 , 既逼近人的本能状态 , 又显得趣味有加 。 但在《中国人超会吃》里 , 却执着于对菜品本身的呈现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A:因为《中国人超会吃》是一个规定好了范围和方式的写作 , 这个更像一本严肃的食谱写作 , 而《浪食记》恰恰是极度自我的写作 。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任务 , 所有会有完全不同的写作方法 。 接下来的新书 , 又会写的比较自由一些 。
Q:要不要再写一下其他地方的菜?
A:如果有机会出《中国人超会吃2》的话 , 我希望能增加东北、西北和湖南 , 广东的菜 。
Q:什么时候写一本跟茶有关的书?
A:现在就在写关于茶的著作 , 有些旧文章现在在修改中 。 虽说吃喝这些在很多人看来是雕虫小技 , 但它们真的很有意思 , 因为你能从这些东西里找到精微之道 , 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 , 就很像宋朝人喜欢“格物致知” , 他们发明了很多生活方式 , 并且进行研究 , 我觉得我也要做这个 。
Q:有人说会吃的人喜欢吃内脏 , 您怎么看这个说法?
A:那些历史悠久的、穷困过的国家都有这个饮食习惯 , 历史传统越丰富 , 越容易把内脏做出花来 , 比如中国、法国和意大利 。 但特别富庶的国家 , 或者说历史短的国家 , 内脏吃的就少 , 比如美国 。 但不能说会吃的人就一定吃内脏 。 而且出于健康考虑 , 大家现在也很少吃内脏 。 总的来说:这个标准不能成为标准 。 而且没有标准的标准 , 往往是最好的标准 。 太注重一个标准 , 往往是不对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