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小产业连着大民生大市场( 二 )


“确实大部分企业都想挤进产业园,但是在村里建厂也有产业园没有的好处,一方面是原料供给方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我们本地人做些实事、做有意义的事。”贡荷百利米粉厂的负责人胡达柏也十分感慨。这间米粉厂是柳州第一批“村中厂”,更是企业反哺村镇的典型。“看着乡亲们背井离乡不远千里去打工,我这心里头真不是滋味。如果在家里一个月也能有四五千块钱,谁还跑那么远打工呢?”
胡达柏的想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2020年10月底,他把村里的地租了下来。11月初,区委书记就找到了他,表明政府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诚意,提出让村里以“场地 资金”的形式入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沙县|小吃:小产业连着大民生大市场】起先不是都能立刻理解村里建厂的用意。胡达柏解释说:“一开始乡亲们对建厂还是比较排斥。他们想着厂是老板的,地是村里的,老板的厂占了村里的地,自己的利益就要受损了。”
刚开始那段时间,村里的气氛明显有些紧张。每次去考察选址和进度,总能见到村民三三两两围在一起小声议论,上前打招呼,态度又都很冷淡。眼瞅着乡亲们有了不满,胡达柏不禁有些忐忑,却又找不到机会解释。因为在村民们看来,他是外来的大老板,“和村里不是一条心”。
就在胡达柏忧心建厂受挫时,操心着村里大事小情的村干部们“出手”了,他们找到意见比较大的几个村民,挨个上门掏心窝子地“唠嗑”,从为什么要到村里建厂说到厂子建起来外面的娃儿都能回来,大家一起在村里享福。乡亲们的态度就这样渐渐转化了,最后甚至主动开始打听米粉厂的建设进度。
看到此情此景,胡达柏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这是我建厂最顺利的一次,下次我还要在村里建厂。”
米粉厂建得顺利,村里的百姓日子也越过越舒心——米粉厂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为尧治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可提供150个就业岗位,帮助当地村民年增收540万元以上。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下,贡荷百利米粉厂闯出了一条村里建厂的新路子,小小米粉带动全村富裕,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沙县小吃店主彭茂清:
“扛过了做小吃的苦,就尝到了做小吃的甜”
“老板,来一份饺子!”江苏苏州的城北西路上,一家沙县小吃店座无虚席。
此时老板正在厨房忙活着。他娴熟地将调好的肉陷包进饺子皮里,手指轻松一捏,像变戏法似的,这面团就有了漂亮的18道褶子。胖乎乎的蒸饺皮薄馅多,扑鼻的香味伴着热腾腾的蒸气,在十多平方米的店铺里蔓延开来。
“一天光饺子皮就要包几十斤,每天营业额能稳定在4000元以上!”被喊做老板的男子叫彭茂清,来自“沙县小吃发源地”福建省沙县夏茂镇彭邦村,41岁的他从初中时起就常常在父亲的小吃店里帮忙,2016年成为苏州地区第一批加入沙县小吃集团分公司的店主。
作为第一批将沙县小吃开到其他省市的“领头羊”店主,彭茂清一家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早早便在沙县县城住上了三层高的楼房。
小吃是小产业,里面却有大民生。
20年前,沙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804元,10层以上的高楼只有3栋。而到了2020年,沙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22185元,高楼林立之余,沙县还成为了福建省三个交通枢纽之一。
彭茂清的父辈,就是沙县小吃产业第一批受益者。
“找个煤桶,支起煤炉,就开始做生意了。煤炉呛人的气味我到今天都还记得呢。”1991年,彭茂清的父亲和大伯在省城福州开起了小吃店,当时还在念初中的彭茂清每到假期就会赶到店里帮忙。煤炉升起的热气充盈了整个逼仄的厨房,炎热的夜里只能在狭小的阁楼里铺着凉席入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