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小产业连着大民生大市场( 三 )
“条件特别艰苦,但比起在老家的生活,我们挣得多多了,一天能挣个三四百块钱。”截至1996年底,仅仅在夏茂镇,就有1300人走出山村,进城做小吃。哪个村子出了万元户,哪家又建起了新楼房成为当时的村民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沙县将小吃店看作撬动民生发展的“大事件”。
“从2001年到2005年期间,我们经常走访各个乡镇,把小吃技术送上门。”回忆起给村民们做“思想工作”的那段时间,沙县小吃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鑫不由地笑了。
“村民们不会做小吃,我们就邀请老手艺人现场教学;他们担心亏本,不敢往外发展,我们就邀请早前‘富起来’的小吃店主,跟大伙儿分享创业故事。”那会儿为了鼓励村民们外出发展沙县小吃,张鑫常常会在乡镇学校的食堂里架起一个大铁锅,举着大喇叭召集村民们,向他们展示沙县小吃的招牌美食——扁肉、拌面的制作过程。
这一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带着独特的沙县手艺,外出闯荡了。
2003年,干部带头,政策扶持,彭茂清成为外出开拓沙县小吃产业大军中的一员。年轻敢闯的他和大姐一起南下深圳,开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沙县小吃店。
“毕业之后我也干过很多行当,但没有一样是能稳定养活自己的。这时候我就很庆幸,自己还有做小吃这门手艺。”在深圳,年轻的彭茂清第一次见识到大都市的繁华。
“深圳人有吃宵夜的习惯,一到晚上就有特别多人来吃小吃,整个店里挤满了人!”彭茂清完全没料到生意能这么好,通宵开店是常有的事情,甚至雇了好几个人一块儿包饺子,也跟不上客人点餐的速度。
“一天包五十斤饺子皮,卖两百个炖罐,一个月挣好几万块钱,一点都不夸张!”彭茂清完全没有想到,作为“小吃二代”的自己,竟然能够凭借这一门手艺,在深圳这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吃店里,打拼出属于自己的“第一桶金”。收获开门红的彭茂清又继续北上,前往杭州、绍兴、苏州等地继续开拓市场。
和彭茂清一样外出闯荡的小吃店主们越来越多,沙县小吃店也开遍了全国各地。实现规模化发展之后,沙县小吃开始向“产业化”迈进。
2016年,沙县小吃开启了“中央厨房”模式。沙县小吃产业园生产车间里的生产线上,一批批柳叶蒸饺被打包好,运送到各大城市的仓储点里。
张鑫熟练地算了一笔账:“一条生产链工作一天的产量,能抵得上200位熟练工忙活一整天的成品,采用‘中央厨房’配送模式能大大降低店主们的生产成本,也解放了从早到晚都在厨房里忙活的店主们。”从夫妻店到大厂房,沙县小吃产业迈上了崭新的台阶。
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从卖体力到技术活,如今的沙县小吃立足本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店铺越开越多,食品质量越来越高,店主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足,沙县小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富民强县金钥匙。
“扛过了做小吃的苦,就尝到了做小吃的甜。”今年41岁的彭茂清依旧干劲十足,撸起袖子准备扩大店面,在苏州再经营一家新的沙县小吃店。
兰州牛肉拉面师傅郭金平:
“学门手艺比啥都有用”
小吃要有大市场,更要有好人才。
“兰州牛肉拉面”以一碗面的手艺创新“手艺兴业”,一碗面涵养一方水土,富裕一方百姓。
顺滑劲道的面条,青绿鲜嫩的香葱蒜苗,浓香醇厚的牛肉汤,还有鲜红馥郁的辣椒油……这就是兰州人的“标准早餐”——兰州牛肉拉面。色香味俱全的牛肉拉面,不仅让当地人食指大动,更吸引了四方食客。据兰州市商务局统计,全国各地兰州牛肉面馆共有5万多家。
面馆儿多了,去哪找那么多拉面师傅呢?
推荐阅读
- 带鱼|红烧带鱼
- 大泡|冰糖葫芦
- 咖啡店|咖啡店分三种:星巴克们、瑞幸们和即将死亡的小咖啡店
- 完饭|戏骨李嘉明吃霸王餐被批,独自吃饭拒付45元餐费,飞奔逃离小饭馆
- 蒸菜|元旦家宴,学会这6道蒸菜,简单快手,营养不上火,全家老小都夸你
- 肉松|别管有钱没钱,开心过年!5款美食提前囤,一家大小都爱吃
- 泰恩·米霍安|59岁的披萨外卖“小哥”潜水送披萨,最喜欢看到顾客惊讶的表情
- 南瓜吐司|迷你版南瓜小饼,一个一口真过瘾,平底锅就能做!
- 火锅|重庆一火锅店老板向食客派送新年红包,打开后惊喜:我格局小了!
- 火锅|火锅店给顾客发红包,顾客以为是一元钱,打开才知道自己格局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