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海国际|一瓶干饭酱引发的“战争”( 二 )



以天味食品为例 , 从产品端出发 , 公司开始向小品类(轻食、即食)创新 , 并将产品向功能性发展(低盐、低糖、低脂);而从营销端来看 , 公司参考快消品行业广告的投放手段 , 在终端贴近消费者 , 进而提高市占率 , 并且继续采取去库存的举措 , 强化渠道管理 。

除了复合调味品企业 , 传统调味品企业也不会放过这片蓝海 。 “酱茅”海天味业已经着手开发复合调味品SKU 。 就连跨界者们也纷至沓来 , 三只松鼠、双汇和龙大肉食纷纷宣布进军调味品市场 。

可以看出 , 尽管复合调味品是一条好赛道 , 但蜂拥而入的竞争者们或许很快就会将这片蓝海染成红色 。


B端之战
相较于C端 ,B端的生意往往更具吸引力 。

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 , B端客户的黏性较强 。 首先 , 调味品成本仅占餐饮企业原材料成本的5% , 因此餐饮企业对调味品价格敏感度不高 。

其次 , 餐饮企业更关注品质稳定性和食品安全 。 一旦更换供应商 , 对餐饮企业来说是一件转换成本极高的事 , 同时可能存在后续供货品质不稳定的风险 。

提到颐海国际 , 有些人或许会感到陌生 。 但提到海底捞 , 就是家喻户晓了 , 颐海国际和海底捞归属于同一实控人 , 而颐海国际正是海底捞火锅底料最大的供应商 , 这也是颐海国际能成为复合调味品龙头的关键所在 。

单从海底捞一家来看 , 就有数个子品牌 , 如主营土豆粉的乔乔的粉、主营米线的孟小将和主营面条的十八氽等 , 这些品牌都需要复调汤料、佐餐酱等 。



放眼目前遍布全国的连锁餐饮 , 都少不了预制调料包的身影 , 甚至大有取代一部分厨师的作用 。

预制调料包可以降低餐饮企业的原材料成本 , 减少后厨用人数和空间 , 实现产品标准化 , 还能提升上菜速度 。

据统计 , 连锁餐饮中 , 统一配送商品的购进额占比超70% 。 而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的提升、人口结构的变迁 , 以及消费者对品牌关注度的提升 , 连锁餐饮的收入增速高于行业整体 。

由此可见 ,B端对复合调味品的需求在未来将有增无减 。

复合调味品阵营中的第一梯队几乎各个都有合作愉快的“金主爸爸” 。

比如日辰股份旗下产品覆盖汤头、中式菜品、日式酱汁、火锅底料多个品类 , 公司深耕B端渠道 , 是呷哺呷哺、鱼酷、小南国、味千拉面等知名餐饮企业的供应商 。

2019年 , 颐海国际、日辰股份净利率分别为 18.51%、29.85% , 高于大部分食品饮料企业 , 间接表明复合调味品在B端的竞争尚不激烈 。

B端的竞争 , 比的是定制化 。

定制化不仅指供应商为餐饮企业所提供的产品 , 更是一系列配套的精细化服务 , 包括菜品研究策划、成本预算控制、烹饪流程优化、消费者口味趋势研究 , 等等 。

供应商是餐饮解决方案的参与者 , 能够帮助餐饮企业出谋划策 , 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 。 因此 , 真正有实力的定制化复合调味料企业是具有议价能力的 。

此外 , 供应商还能通过导入高端产品强化自身盈利能力 。

以日辰股份为例 , 公司为主要客户之一的味千拉面长期提供拉面汤、调味汁等产品 , 其产品品类从2015年的13项增加至2017年的17项 , 而且日辰提供的原料总额在味千拉面的原料成本占比由2016年的2.48%提升至2019上半年的4.43% 。 定制化产品的开拓使得公司的毛利率领先于同业 。


C端之战
B端虽好 , 竞争也不少 。 像李锦记、海天味业等调味品企业已经拥有了大量高黏性客户 , 新品牌想要抢夺份额存在一定困难 。 因此 , 它们纷纷将攻坚目标瞄准了C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