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挂面大王”陈克明:从小木匠到面条大王,靠面条成为亿万富翁!( 二 )


毫不灰心的陈克明 , 找来字典 , 逐字逐句查找意思 。 还真让他摸索到了诀窍 , 书上写做面条的关键是要保证面粉的质量 , 日思夜想 , 辗转反侧的陈克明发现自己用的是低档面 , 所以做出来的面条根本就不成形 。
成功做出面条当即 , 他就跑到商店 , 买了一袋高级面粉 , 果不其然 , 做的面条十分的劲道 , 吃在嘴里很有嚼劲 , 这一次 , 他成功了 。
俗话说 , 好酒也怕巷子深 。 即使陈克明做出了好吃的面条 , 没有人来买 , 依然是放在家里发霉 。
于是 , 他就用扁担挑着面 , 边走边叫卖 , 由于面条质量较好 , 很多人都会买他的面 。 后来 , 他租了一个摊位 , 有了固定场所 , 回头客越来越多 , 面条的需求一下子激增 , 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 , 陈克明就专门买了一台面机 , 还建了一个烘干房 。
当时 , 每天的面条产量高达400斤 。 为了让烘干的面更好吃 , 他每天都会拿着本子和笔 , 认真地地记录着数据 , 看多长时间烘干出来的面 , 口感最佳 。
冬天还好 , 烘干房没有那么热 , 一到了夏天 , 整个房子如同一个大蒸笼 , 在里面呆不上几分钟 , 衣服就会被汗水浸湿 。
可不怕苦、不怕累的陈克明一呆就是一个多小时 。 每次出烤房 , 他如同淋雨了一般 , 全身湿透 。 上天不会辜负任何一位有心人 。 经过一个多月的观察 , 陈克明成功找出了最佳的烘干时间 。
尝到了创业的甜头后 , 陈克明如同痴迷了一般 , 一头扎进面海中 , 无法自拔 。 他不仅研究面条 , 还钻研面料的配方以及煮面的时间 , 甚至深入市场调研 , 询问消费者什么样的面条口感最好 。
针对自家面条的问题 , 一个个改善 。 他不是当初只为了生存而做面的中年男子 , 已经把做面当成了梦想 , 希望整个面制品可以不断地扩大生产 , 形成规模化 。
本地的面条生意十分红火 , 陈克明就想着把生意扩展到邻地 。 一开始 , 为了打开市场 , 他把面条的价格压到最低 , 即使这样 , 也无人问津 。
不得其解的他决定深入市场调研 , 发现自家的面条跟大厂相比 , 根本就没有竞争优势 , 之所以能在本地卖得红火 , 主要占的是运输成本的优势 。
弄清了问题根源 , 陈克明开始改革 , 一步步把自己的小作坊规模化 。 说起来容易 , 做起来难 。
扩大规模的第一件事就是招人 , 可他的小作坊名声并不大 , 为了招揽到人才 , 陈克明提出了丰厚的待遇 。 之后 , 制面厂在陈克明的带领下 , 扶摇直上 。
克明面业上市【面条|“挂面大王”陈克明:从小木匠到面条大王,靠面条成为亿万富翁!】1984年 , 陈克明创立了克明面业股份有限公司 , 立志要做出老百姓都喜欢的面条 。 2012年 , 克明公司成功上市 , 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挂面企业 。
一路走来 , 克明公司获奖无数 , 这些荣誉大多要归功于陈克明的持之以恒 , 是他不忘初心 , 持续地扎根在面条事业中 , 始终为消费者 , 为老百姓做出了一碗好面 。
多数人觉得陈克明的成功离不开贵人相助 , 但实际上他才是别人的伯乐 。 他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和人打交道 , 自己吃亏点没有坏处 , 因此大家都愿意和他做生意 , 到头来 , 他并没有吃亏 , 还占了别人的便宜 。
事实并非陈克明所说的 , 克明面业能达到如今的高度 , 离不开陈克明的个人魅力 。 多年来 , 他从没有和其他商人发生过经济纠纷 , 也没有拖欠过工人一分钱工资 , 甚至还扶持没钱创业的小企业 。
已过花甲之年的陈克明心态很开放 , 没有一手抓着企业不放 , 把管理权交给了女儿 , 销售权交给了弟弟 , 自己只抓产品研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