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神十三”航天员出舱“感觉良好”离不开他们打造的“飞天”战袍( 二 )


夫妻档默契配合大幅缩短工期
图纸设计定型后,如何把二维图形变成三维,最终制作成实物?这就是服装车间的活儿——每个人的体型和手的尺寸都不同,要让所有航天员都试穿戴满意,才是终极目标 。
这次攻关任务时间紧、压力大,车间派来一对工龄20年左右的夫妻骨干齐上阵 。
【飞天|“神十三”航天员出舱“感觉良好”离不开他们打造的“飞天”战袍】娇小秀气的妻子苏军燕是工艺设计师,负责制板 。一把直尺、一支铅笔和一个剪刀,在她一双芊芊玉手的摆弄下,就把设计师的平面图形转化成一片片或大或小、形状各异的样板裁片 。
每张薄薄的裁片上画满了尺寸,被打上一个个小孔,折上层层小褶,做好详细标记,再用袋子精心分装好,送往她的爱人——缝纫组组长杨金兴那儿 。
杨金兴干的活可谓是“指尖上的艺术” 。
宽敞的缝纫车间里,摆放着一排排缝纫机,杨金兴埋头坐在桌前,手间飞针走线,挑、拈、提……一系列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他眼珠子瞪得老大,丝毫不敢分神,这个东北汉子像呵护孩子一样地照料着他指尖的作品 。因为他手上的作品价值不菲,容不得丁点失误 。
杨金兴出手的产品看不出手缝的痕迹,针脚和机缝的一样 。除此以外,杨金兴还将缝好的限制层和外面的热防护层及里面的气密层进行粘接、缝合和组装 。光一个单品,图纸有一百多页,工序就有数百道 。
夫妻俩在工作上也是一对好搭档,工艺设计和加工两道工序本来就是相辅相成,两人经常一起交流心得,相互给出建议 。由于两人配合默契,设计和加工并行,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
那时,苏军燕傍晚常在样板间内加班,9岁的女儿在一旁做作业,对门的杨金兴也在伏案工作 。
为了赶任务节点,他们两口子也是“白加黑”地干,节假日也不例外 。每天晚上,苏军燕九点半下班带女儿回家,杨金兴十一点半再回家,每日如是 。
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产品修改的迭代周期非常短,从设计修改到加工成品,从以前的一个月缩短到一周 。
靠信念支撑完成“熬人”测试
一个人,在一个空旷的测试间,面对测试台上的一个缓缓转动的上肢结构试验件,盯着显示屏上连续跳动的数字……每天重复做两三千次这样的测试,连续20余天,从早到晚 。这就是上下肢测试员白立春的工作常态 。
产品定型后,要经历性能和寿命测试,测试产品的关节活动性、气密性、重量、外形尺寸等方面,每件产品要经过数万次的测试 。
这是一件极其枯燥单调的活儿 。用白立春的话说,“这非常熬人 。如果没有信念支撑下去,真是很难坚持” 。
如果说上下肢的测试是个熬人的活,那手套的测试就是个既熬人还消耗体力的活 。
手套放在测试箱里充上压,模拟太空环境 。测试操作员要把整只胳膊塞进测试箱,戴上手套,体验抓握和腕部转动效果 。充上40千帕大气压的手套,像个膨胀的面包,每次抓握和转动都不那么轻松,胳膊还要一直架着 。
据手套测试员刘少杰说,一天这样做数千次下来,手都会水肿 。
这支团队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航天员能穿上更合适的舱外服、更自由地飞翔 。
目前,新一代“飞天”舱外服的功能性能通过了空间站三次出舱活动的考验,确保了航天员在轨出舱活动任务的顺利实施 。服装的适体性也已获得出舱航天员们的好评,他们一致认为,进行适体性优化后的舱外服活动性更好、舒适性更佳 。(占康 付毅飞 何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