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有毒”的生腌,怎么就火了?

食盐|“有毒”的生腌,怎么就火了?

文章图片

食盐|“有毒”的生腌,怎么就火了?

文章图片

食盐|“有毒”的生腌,怎么就火了?

文章图片

食盐|“有毒”的生腌,怎么就火了?

【食盐|“有毒”的生腌,怎么就火了?】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生食 , 很少出现在中餐的字典上 , 不过今年夏天 , 生腌异军突起 。
文|黑麦
从夏初开始 , 售卖生腌海鲜的馆子越来越多 , 除了温州、潮汕菜馆 , 经营小海鲜、烧烤、大排档的馆子也跟着卖起这道生料 。 一盆盆混杂着酱油、黄酒的调味汁里 , 浸泡着螃蟹、虾、血蛤、生蚝 , 上面还覆着香菜、小米辣和柠檬 , 被冷柜冰透的海鲜泛着油光 , 透出一股鲜甜 , 可口的样子 。 这是今夏海鲜最流行的吃法 , 几乎替代了往年夏天驻场各大餐馆的小龙虾 。 在外卖平台搜索生腌 , 除了经典的几样菜外 , 还会看见海鱼片、蛏王、墨鱼、象拔蚌甚至龙虾 , 名字也各异 , 除了腌 , 还有呛、醉、酱、捞汁等等 , 这无疑为喜欢生冷的美食爱好者开辟了新的大陆 。
生腌螃蟹(图|视觉中国)在网络上 , 关于生腌的争论持续了多年 , 今夏尤为热烈 , 几乎呈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 , 不喜欢它的人 , 觉得有腥臭 , 担心寄生虫 , 于是把这类食物称之为“毒药” , 而喜欢它的人则贪恋它的鲜甜 , 冰爽 , 有些不计后果 , 甘愿“中毒” 。 虽说生吃海鲜不符合多数中国人的日常饮食习惯 , 但早在宋代就出现了生腌螃蟹 。 宋人高似孙出生在海边 , 他在《蟹略》中把能生吃的螃蟹叫做蟹生 , 腌制数个时辰的叫“酒泼蟹生” , 切开拌料即可直接吃的叫“洗手蟹” 。 傅肱在《蟹谱》中记载 , 盥手毕 , 即可食 , 目为“洗手蟹” , 说的就是这蟹的制作过程 , 只需洗个手的功夫 。 生腌原本在北方盛行 , 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 , 在北宋首都开封 , 人们为品尝一道生蟹趋之若鹜 , “半壳含黄宜点酒 , 两螯斫雪劝加餐” , 是苏轼诗 , 写的正是这道菜 。 这是一种古老的吃法 , 如今却随着人口的迁徙 , 口味的变更 , 只在潮汕、浙江的宁波、温州等地区流传 。
呛蟹(于楚众 摄)“两信潮起海连天 , 鱼虾入市不论钱” , 在东海的南端 , 闽南人用这句话形容海鲜的丰盛 , 在潮汕地区 , 对鲜味有独特追求的人 , 会选择用最生猛的方式来吃海鲜 。 某年 , 一潮汕大哥带我去打冷(宵夜) , 站在汕头龙湖区朝阳街一带 , 我见识到了生腌的制作工艺 。 无论虾蟹 , 都要经过反复的冲洗 , 在盐水中浸泡数小时后 , 在用高度白酒浸泡 , 随后取出剪掉多余的须、脚、尾 , 此时的虾已经被酒醉的“两腮”通红 , 螃蟹的腿也软了下来 , 不再挣扎 。 制作酱汁是个关键步骤 , 家家都有秘方 , 户户配比不同 , 酱油、蚝油、花椒、香片、辣椒、蒜末 , 香菜根 , 只是底味 , 厨师偶尔在腌料盆中下点山葵 , 或丢入几粒话梅、乌梅 , 提升一点酸度 , 据说还有人喜欢放点茶叶、香橼或陈皮 , 那都是潮汕人最熟悉的味道 。 腌制一夜后 , 厨师会抽走部分酱汁 , 再加入冰块和酒 , 酒的选择颇有讲究 , 有人爱用大埔娘酒 , 有人用长乐烧酒 , 特别爱喝酒的人也许会用威士忌或白兰地替代 , 只为吃到海鲜中那一缕幽幽的橡木香气 。
《鲜生史》剧照皮皮虾在汕头叫虾姑 , 也叫濑尿虾 , 有黄的时候腌制最好 , 厨师在腌制时会把虾身截成三段 , 在酱汁里放上些芹菜末 , 添加些特殊的香气 。 有时老板会端出几小碟蒜蓉醋 , 让大家蘸着吃 , 这醋大概是糯米醋 , 酸味柔和 , 有甜味 , 夹杂着辣椒碎和蒜末 。 带我吃饭的老饕见醋摆手 , 说完全没有必要 , 就要吃的生猛一点才够鲜 。 金平区福平路一带 , 有不少卖生腌血蛤的馆子 , 偶尔也能吃到三目蜞 。 血蛤是生腌中最为硬核的一道 , 只需开水一烫 , 它就会张开嘴巴 , 等待酱汁和酒水的灌喂 , 腌个把小时 , 捞出装盘 , 淋上热油浇过的葱油辣料 , 举起一颗 , 酱水间渗出红色的血 。 血蛤 , 是社交媒体上讨论生食的众矢之的 , 恨它的把它称作“喷射战士之源”“寄生虫全家桶” , 爱它的则说它“鲜掉眉毛 , 无与伦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