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丁茶(IletLatifoliaThunb)属系冬青科多年生常绿乔木, 又名皋卢、瓜卢、苦灯茶 。 原产于我国广西大新县龙门乡苦丁村…, 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亚热带山区的山谷和山坡中下部杂木林中, 其中广西、广东、四川、贵州和浙江等地分布较广 。 我国人民已有近2000年种植和饮用苦丁茶的历史, 对苦丁茶的生理功能和药用价值有着深刻认识 。 《中药大辞典》对苦丁茶的描述是:“味甘苦, 人肝、肺、胃、脾、胆五经, 主治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治头痛、齿痛、耳赤、聍耳、热病、痢疾等 。 ”现代临床研究与试验表明, 苦丁茶富含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类黄酮、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 几乎不含儿茶素类和咖啡碱, 具有降血压引、降血脂引、抑菌消炎、抗疲劳引、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 。 因此, 人们常将苦丁茶作为保健茶、美容茶、减肥茶、降压茶和益寿茶, 是一种具有广阔开发利用前景的自然资源 。
有人已经对1994年至2002年有关我国苦丁茶研究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 但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 研究不断深入, 苦丁茶的利用价值不断被研究学者发现 。 由此笔者从1979~2005对我国近三十年有关苦丁茶研究文献的类型、学科分布和期刊分布等方面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 并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 以加深人们对我国苦丁茶研究现状及其开发利用的了解, 从而揭示我国苦丁茶研究的动态发展方向, 为今后我国苦丁茶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提供客观正确的参考 。
1、文献收集
苦丁茶有关的文献是于2005年12月在清华同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所得 。 以“篇名”检索相关文献, 笔者通过仔细查阅, 剔除了非苦丁茶学术论文文献 。 经统计, 共收集中文期刊上关于我国苦丁茶文献402篇 。 这些文献反映了近三十年我国苦丁茶研究的主要成就和趋势 。
2、文献分析
2.1苦丁茶总文献计量分析
通过对苦丁茶文献的统计和整理得表1、表2, 由此可知, 苦丁茶经济产品研究在各个分支学科研究中所占比例最大, 且文献量逐年剧增, 估计在接下去几年内仍占主要地位 。 而其中药理药用占45.7%, 这是由苦丁茶自身所具有的功效决定的, 同时也说明了它的药用价值不断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 加工技术和产业化也占较大的比例, 均达22.5% 。 这方面主要研究茶叶的深加工和保健饮料的开发, 但形式过于单一, 不利于苦丁茶产品多样化开发利用 。 其次是栽培研究, 占各个分支学科研究中的24.6%, 其研究呈稳定增长状态 。 说明苦丁茶的高产优质生产对地区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 。 其中品种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是发展苦丁茶种植业的重要环节 。 这部分文献在栽培研究中已超过一半(61.6%) 。 扦插育苗技术的研究也较多, 占15.2%, 而为其提供理论基础的组织培养研究也逐年增加 。 但对苦丁茶病虫害防治研究的文献比较少, 均为病害研究, 这可能与目前还未发现苦丁茶虫害有关 。 有关基础研究的文献在所查到的总文献中所占比例也较高, 达22.4%, 仅次于栽培研究 。 苦丁茶的化学成分、活性成分研究对综合开发利用其有效成分具有重要意义, 因而这部分文献占基础研究的72.2% 。 有关苦丁茶基础研究逐年呈剧增趋势(见表2) 。 究其原因, 主要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量先进仪器设备投入使用, 这为研究工作的顺利进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
经营资源研究的文献数量比较少, 仅占l1.4%, 尤其经营管理的最少 。 由于苦丁茶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亚热带山区的山谷和山坡中下部杂木林中, 对土壤、气温等气候条件的要求比较高 。 虽然有学者致力于北方大棚栽培苦丁茶技术的相关研究, 但难于进行大规模生产 。 因而这方面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 。
推荐阅读
- 我国茶叶实现标准化生产的意义.pdf
- 我国茶叶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探讨——以安徽省为例
- 我国茶叶农药残留研究进展及展望.pdf
- 我国茶白星病研究概况
- 我国茶树特异资源研究进展.pdf
- 我国茶文化及茶审美认知影响因素调查报告.pdf
- 微波提取苦丁茶中的黄酮类物质的研究.pdf
- 微波提取芦笋茶黄酮工艺的研究.pdf
- 微波提取油茶饼粕中多糖的工艺研究
- 微波提取日照绿茶中茶多酚的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