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张家口的民俗特色 河北张家口有什么民俗特色


1、蔚县剪纸 , 产于河北蔚县 。一“熏” , 即将厚纸样或新设计草图 , 贴白纸上 , 然后燃烛烟熏 , 使于白纸上留下清晰的黑样;二“焖” , 即将窗花所用宣纸多次折叠至三五十层 , 然后用水淋湿 , 以手压实 , 使之形成一块整体 , 以待刻制;三“刻” , 即将黑样放于焖好的纸块上 , 用刀刻制;四“染” , 即在刻出的白样上点染着色 , 点染毕 , 逐张揭开即为成品 。乡土气息极为浓厚 。构图空白不多 , 线条粗犷有力 , 少纤细条纹;敢于变形与夸张;装饰性强 。设色大胆 , 不拘小节 , 惯用强烈对比 , 但并非任意无章 , 而是自有规矩 。
2、蔚县拜灯山 , 蔚县上苏庄村拜灯山是民间民俗社火活动的一个种类 , 经历了明朝嘉靖年间的孕育雏型期、明末清初的成型期、清末民初与民间社火、戏曲相结合的丰富完善期和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 。拜灯山活动的基本内容有点灯山、拜灯山、耍社火、唱大戏等四部分 。点灯山时 , 首先准备好祭祀供品和点灯山用的灯捻儿、灯盏、麻油等 。点灯山的人由三到五名有文化的村民组成 , 在灯山楼内的层层木架上由上向下将数百个灯盏摆出花边儿和文字图案 , 把浸过麻油的灯捻儿插入灯盏 , 一一注满油 。夜幕降临后 , 用蜡烛将摆成图案的灯盏一一点燃 , 呈现出灯火字画 。
3、蔚县秧歌 , 亦称蔚州梆子、蔚剧 , 它产生于蔚县 , 流行于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晋北地区 , 并远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旗县 , 是深受当地群众所喜爱的一个地方剧种 。蔚县秧歌早期是用“训调”(民歌)演唱 , 以“两小”(小生、小旦)或“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 , 常在农村“社火”中演出 。蔚县秧歌的剧目约二百余出 , 有《回龙阁》、《打瓦罐》、《八卦》、《下山》、《卖豆腐》、《借冠子》等 , 且《打饼》、《捉虎》等剧目鲜见于其他剧种 。
4、康保二人台 , 河北省境内的二人台主要以康保、张北等县为流传中心 , 因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以西流行的二人台有许多区别 , 又称东路二人台 。其以以叙事的形式反映现实 , 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二人台传统剧目有《回关南》、《割红缎》、《拉骆驼》、《三女拜寿》、《串河湾》、《撒荞麦》、《卖碗》等六十多出 。音乐分唱腔和伴奏曲牌两部分 。唱腔主要是河北、陕西、山西、内蒙古的民歌 , 多系一剧多曲 , 专曲专用 。唱词多用比兴 , 极富夸张 , 衬词叠字使用频繁 。较早的唱法是高打低唱 , 用真声 。
5、口梆子源于山西中路梆子 , 张家口旧称张垣 , 亦称东口 , 口梆子故有“东口山西中路梆子”之称谓 。口梆子剧目丰富 , 传统戏达五百多个 , 现经常上演剧目的有二百多个 。剧目的主要来源有四个 , 一是继承于山西的传统戏 , 如《打金枝》、《秦香莲》等;二是本地传统戏 , 如《虎头牌》等;三是移植京剧等其他剧种剧目 , 如《杨门女将》等;四是改编和新编剧目 , 如《仙锅记》、《蝶双飞》、《梳妆楼》和《天漠滩》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