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制茶历史悠久 , 从茶树的发现到茶的药用 , 直到多彩多姿茶类的生产 , 经历了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乃至绿茶到多茶类 , 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 , 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历程 。
【中国古代制茶历史发展】
文章插图
在没有发明用火烤煮食物之前 , 茶的利用只能是咀嚼鲜叶、这种最原始的利用方法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 便是生煮羹饮 , 生煮类似现代生活的煮菜汤;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 , 曰茗粥” , 甚至到了唐代 , 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 三国时 , 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 , 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 , 晒干或烘干 , 并将茶叶收藏 , 可随时取作祭品或作药用和饮用;中唐以后 , 采叶做饼茶的制茶工艺得到逐步完善 , 陆羽《茶经·三之造》中有记载:“晴 , 采之 。 蒸之 , 捣之 , 拍之 , 焙之 , 穿之 , 封之 , 茶之干矣 。 ”
唐朝时 , 茶叶制造是以蒸青团饼茶为主 , 茶叶采来后 , 先放在甑釜中蒸一下 , 然后将蒸饮的茶叶用杵臼捣碎 , 再把捣碎的茶末 , 放在铁制的规承(模)中 , 拍压制成团饼 , 将茶饼穿起来烘焙至干 , 封存 。 当时 , 除了蒸青团饼茶以外 , 也曾出现蒸而不捣的散茶叶或捣而不拍的末茶 。 唐朝除有上述各种蒸青茶以外 , 还有少量炒青菜的制作 。
文章插图
宋朝时 , 制茶技术发展很快 , 不断涌现出新的茶品;但由于贡茶制度的形成 , 团饼茶的制作力求精益求精 , 因此饰面花纹出现龙凤之类 , 龙凤团饼由此逐步产生 。 宋朝团饼茶称片茶 , 其制造工艺较唐朝有了改进 。 其改进之点 , 一是蒸后要榨去部分茶汁 , 二是压模纹饰精细;当时 , 宋朝除团饼茶(即片茶)之外 , 还有散茶叶生产 , 散茶是蒸青后直接烘干呈松散状故名 。 直到到宋朝后期 , 散茶得到进一步发展 , 有取代团饼茶之势 。
元代时期 , 制茶逐渐发展为以制造散茶 , 末茶为主 。
文章插图
由宋至元 , 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 , 但到了明代 , 团饼茶逐渐被淘汰 , 采摘细嫩芽叶制造散茶已有大势所趋;因制造团饼茶既费工耗时 , 且经水浸、榨汁有损茶叶香味 , 散茶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 但在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十六日时 , 明太祖朱元璋下了一道诏令“罢造龙团 , 惟采茶芽以进”;即废团茶兴叶茶 , 并规定芽叶散型茶品名为四种 , 即“探春、先春、次春、紫笋”;从此 , 停止制造团茶饼 , 蒸青散茶叶大为盛行 。
文章插图
从以上的茶制造过程看来 , 较唐朝的团茶更为细致 , 而其种类也不断翻新 , 技术上也有突破的发展 , 宋朝末年其种类也不断翻新 , 更由于宋代饮茶风气昀普遍 , 名茶不下百种之多 , 技术上也有突破的发展 , 宋朝末年发明散茶制法 , 于是制茶法由团茶发展到散茶 , 使得茶的制法和古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到元朝团茶渐次淘汰 , 散茶则大为发展 , 末年时又由“蒸菁法”改为“炒菁法” , 明时团茶已不再流行 , 炒菁散茶则大为流行 。 中国制茶技术的发展经历了那么复杂的历程 , 从而产生现在的高超制茶技术 。
推荐阅读
- 古代名画中的茶故事
- 茶与中国的书法艺术
- 泡茶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 龙井茶的品质与冲泡
- 儒家思想与中国茶文化
- 中国民间茶谚漫谈
- 中国茶道与道教
- 茶文化与宗教发展的内在关系
- 中国茶道与佛教
- 中国茶文化形成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