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艺术之茶室:日本茶室的物我合一

王向远翻译的大西克礼《日本风雅——“寂”的研究》一书 , 大部分内容是从俳句分析“寂”这一日本文化的关键字 。 因为翻译总是很难传达俳句的意境 , 所以很难捋清头绪 。 好在最后一章——第九章“‘寂’的美学界限与茶室的审美价值” , 终于读到了想看的内容 , 就是“掩盖的表现” 。
而且 , “作为茶道的艺术要素的茶室 , 在其直观方面是如何将‘寂’这一特殊的审美内涵加以具体表现的” , 是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外国文化 , 最想看的还是“具体表现” 。
大西克礼提出“相互关联的三点” 。
第一点 , 是“闲寂性” 。 “茶室作为建筑、作为艺术 , 都是为了表现和唤起寂静的气氛而被整体加以规定的 , 这一点也是众所公认的 。 然而 , 在作为茶道兴趣的‘寂’之美的体验中 , 茶室建筑要有效地直接诉诸我们的感性直观 , 也必须包含着人的种种精神活动 。 在我看来 , 茶室‘闲寂性’的最根本的因由 , 正在于‘自然的归入’这一点 。 极而言之 , 作为茶室的‘闲寂性’与其说是发自茶室建筑的内部 , 毋宁说是主要从外部导入的 。 在大自然中 , 人们尽可能以最小限度的空间、最简单的方法来安排自己的行住坐卧 , 以便很好地将身心融入大自然中 , 于是便逃出社会、放浪山野 , 建造一个临时的住处 , 这就是草庵原有的根本精神之所在 。 不过 , 仅仅从隐遁生活的消极方面来解释草庵本身是可以的 , 但要以此来解释茶室的形成 , 似乎还不充分 。
“用这样的方法来归入自然 , 还有另一方面的希求 , 就是将自然中所具有的‘寂静性’最大限度地引入人类生活中 。 在草庵中 , 一般住宅所具有的人类生活与大自然之间的界线都被打破了 , 尽管草庵还是人类生活的场所 , 但草庵一旦拆除 , 直接面对的就是原野 , 可以与自然彻底地融合在一起 。 利休以后的所谓草庵风格的茶室 , 其极端的形态就是称为‘一叠台目’的狭小茶室 , 其根本精神就是追求生活与自然的高度契合 , 就是把自然本身所具有的‘闲寂性’引入生活 , 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 而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正是‘美的享受’这一点 。 把自然的‘闲寂性’作为美的享受的对象 , 未必一定需要走遍山崖水畔或者在山野中结庵而居 。 在不少情况下 , 享受自然之美是通过我们的想象作用来实现的 , 这样在形式上反倒会更加纯粹 。 因而 , 草庵风格的茶室并不一定是草庵本身 , 甬道也不是广阔的山林田野 。 在这个意义上 , 茶室的闲寂性是从外部导入的、自觉而又有意识的审美享受与审美体验 , 这当中存在着一种象征关系 , 而象征性的体验却往往更具有审美的效果 。 实际上 , 茶人是追求‘外甬道有郊野之趣 , 内甬道有山麓之趣’的 。 据说 , ‘利休风格将甬道设计为乡野的一侧、古树旁 , 将茶室设计为隐居者的柴庵模样 , 栽一些木丛 , 修小道 , 安栅栏或者简单木门 , 从而体现出‘仛’那种寂静的气氛’(见《茶谱》)”
如果只说了这些 , 那就是最常见的东方审美了 。 日本文化的特点在于一定会有“掩盖” , 用掩盖达到更丰富的目的 。
紧接上文:“然而 , 在茶室的构造中 , 却又将直接的自然的自然景观加以遮断 。 对此 , 堀口舍己曾说过:
‘窗户的第一目的是采集光线 , 同时也为了通风换气 。 在日本住宅中 , 窗户的眺望外部庭院景色的功能也受到特别重视 。 然而 , 在茶室中 , 除了采光和换气之外 , 却几乎不可能眺望庭院 。 庭院中的甬道虽然在设计上处心积虑 , 从茶室中却到不到庭院甬道 。 因而 , 茶室与其说是柱式建筑 , 不如说更接近于壁式建筑 。 这可能是因为茶室面积很小 , 为了避免视觉比例上的狭小感 , 而特意如此设计的 。 与那个躏口(茶室入口)的作用一样 。 这样会使茶室的相对独立感得以强化 , 故而不让人注意茶室外的世界 , 同时从采光的需要上来看 , 那样做也是必要的 。 (见《茶道全集》之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