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 , 被传统文化魅力所征服的人越来越多 , 不论是琴棋字画 , 还是茶道、香道、花道等 , 追逐者日众 。 采访人员发现 , 最近两年 , 老铁壶作为重要的茶器 , 正逐步进入中国主流拍卖圈 , 受到高端收藏者追捧 。 “2012年秋拍 , 国内几大拍卖行都新增了‘铁壶’拍卖专场 , 效果不错 。 不止是拍卖界 , 铁壶 , 尤其是日本南部铁壶 , 近期频频亮相于国内各大茶展、茶文化节、紫砂陶艺展 , 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及文化内涵正逐步影响并吸引大批爱好者 。 ”收藏家孔晓冰如是说 。
另类形式的“中国画”
深圳学者李松樟收藏了一把日本江户时期的老铁壶 , 那是他1991年在日本东京留学时在旧货市场上淘得的心爱之物 。 李松樟说:“卖主是一位日本老妇 , 她曾经来过中国 。 是她告诉我关于铁壶的知识 , 在日本期间 , 我用它泡过几次茶 , 招待朋友 , 1992年回国时带了回来 , 那时 , 在中国好像还看不见这种铁壶的踪影 。 之后由北向南几经迁徙 , 它一直随我而行 , 是我喜欢的收藏之一 。 ”
李松樟介绍说 , 日本茶道具中的金质、银质、铁质茶壶集使用功能、审美性、收藏性为一体 , 堪称茶道重器和收藏佳品 。 用金、银、铁壶煮过的水含有二价铁离子 , 会出现山泉水效应 , 口感圆润、甘甜 , 可有效提升茶品口感 。 同时 , 一把好的日本老壶 , 具有集雕塑、绘画、书法、镶嵌工艺等于一身的完美 , 俨然就是用浮雕形式来体现演释的“中国画” 。
400年间 , 日本产生了诸多重量级的“堂口”(制造铁壶的作坊) , 如龙文堂、龟文堂、金寿堂、光玉堂等等 , 也产生了诸多重量级的铁壶制作大师 。 安之介、波多野正平、梅泉、光重、大国寿朗等 , 在日本茶界的知名度一点也不亚于时大彬、顾景舟等紫砂大师之于中国茶圈 。 李松樟表示 , 在铁壶的制作上 , 日本制壶师还大量运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材料 。 嵌金嵌银和鎏金鎏银技术得到空前发展 。
“一个更有趣的现象是 , 在日本铁壶身上 , 居然看到的都是汉字 。 包括日本铁壶壶身上所装饰的图案 , 也常以中国传统的梅兰竹菊作为题材 。 其间充沛的中国元素 , 很自然成为广大华人更容易理解和喜好的茶与精神文化的连结体 。 而且保存得宜的老铁壸 , 其肌理、纹饰与其古老的锈色、及颇具年代感的包浆和皮壳 , 展现出的悠远韵味 , 更令人爱不释手 , 深深着迷 。 此外 , 日本老铁壸不仅从原料上使用最适合于生活器皿制作的砂铁 , 而且当时每一把壸都以传统‘一壸一模’的工艺制作 , 其稀有和珍贵的特性也吸引不少玩家和藏家的追捧和争相收藏 。 ”李松樟说 。
全手工制作“南部铁壶”
孔晓冰向采访人员介绍了日本“铁壶”的来历 。 他说:“我们所说的‘铁壸’在日文中为‘铁瓶’ , 是一种铁制的煮水器具 。 而日本铁瓶其实是从日本茶道中所使用的‘釜’发展而来的 。 到了十八世纪 , 为了方便使用 , 替代‘茶釜’的‘铁瓶’ , 逐渐成为更受喜爱及广泛使用的重要茶道具 。 ”
孔晓冰认为 , 日本“南部铁壶”之所以成为茶界、藏界新宠 , 皆因它是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的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 。 他说:“日本‘南部铁器’颇有历史 , 它起源于十七世纪初 , 由水泽南部铁器和盛冈南部铁器发展而来 。 相较京铁瓶侧重于茶道用具 , 当时的‘南部铁器’则更专注于各种生活铁器的制作 , 它的制作过程有64-68道工序 , 传统制造方法为‘浇铸烧制’ 。 要成为一名专业工匠最少需要15年 , 而要成为能在铁壶上刻名的制壶师则需要30-40年功夫 。 从江户末到整个明治时期(十九世纪中到二十世纪上) , 日本铁瓶、银瓶等茶道具的制作也伴随着辉煌的‘明治金工’期达到巓峰 。 200多年间 , 京铁瓶中出现的堂号上百家 , 造就名釜师不胜枚举 。 可喜的是 , 至今仍不乏拥有最优秀传承的铁瓶制作家族和地区 , 一直坚持和延续着其最传统的制作 。 ”
推荐阅读
- 全手工制作南部铁壶:铁壸如何广泛为人们所知?
- 铁壶的文化背景:铁壶是唐宋文化在日本的转化
- 铁壶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釜要演变成铁壶呢?
- 由日本铁壶说开去:中国古代冶铁技术的歧途之路
- 关于铁壶你应该知道的事:关于铁壶的相关知识
- 对于日本铁壶你了解多少?浅析日本铁壶的文化
- 铁壶的发源与发展:日本铁壶来源于中国唐宋煮水器
- 铁壶的简单科普:了解日本铁壶只看这一篇就可以
- 日本银壶发展史:日本银壶好在哪?为什么“好壶难求”
- 为何日本传统铁壶的技艺能良好传承?御釜屋已传承至11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