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儒家在中国茶文化中主要发挥政治功能,提供的是“茶礼”;道家发挥的主要是艺术境界,宜称“茶艺”;而只有佛教茶文化才从茶中“了解苦难,得悟正道”,才可称“茶道” 。 其实,各家都有自己的术、艺、道 。 儒家说:“大道既行,天下为公”,茶人说:“茶中精华,友人均分” 。 道家说:“道,可道,非常道” 。 两个不过一个说表现,一说内在,表里互补,都是既有道,也有艺、有术 。
古代道家思想与庄子在哲学观方面颇为接近,所以,人们常将老、庄并提 。 从自然和宇宙观方面,中国茶文化接受老庄思想甚深,强调天人合一,精神与物质的统一,这又为茶人们创造饮茶的美学意境提供了源泉活水 。 茶圣陆羽首先从研究茶的自然原理入手,不仅研究茶的物质功能,还研究其精神功能 。 所谓精神功能,还不只是因为茶能醒脑提神,制茶、烹茶、品茶本身就被看作一种艺术活动 。 既是艺术,便有美感,有意境,甚至还有哲理 。
【谈茶说道】 在中国,儒道经常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 儒家主张“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大丈夫能屈能伸”,条件允许便积极奋斗,遇到阻力,便拐个弯走,退居山林 。 所以,道家的“避世”、“无为”,恰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柔韧一面,可以说对儒家思想是个补充 。 中国茶文化反映了儒道两家相辅相成的关系 。 老庄思想总起来说是着眼于更大的宇宙空间,所谓“无为”,正是为了“有为”;柔顺,同样可以进取 。 水至柔,方能怀山襄堤;壶至空,才能含华纳水 。
佛理与茶理
谈到中国的茶文化,人们经常注意到与佛教有重大关系 。 日本还经常谈到“茶禅一味”,中国也有这种说法 。 唐代茶文化所以得到迅猛发展与禅宗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禅宗主张圆通,能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在茶文化发展中相配合 。
禅,梵语作“禅那”,意为坐禅,静虑 。 禅宗主张以坐禅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 。 就是说,心里清静,无有烦恼,此心即佛 。 这种办法与儒家注重内心修养很接近,有利于净化自己的思想 。 禅宗其次主张逢苦不忧,得乐不喜,无求即乐 。 这也与道家清静无为得思想接近 。
禅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顿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大觉大悟” 。 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所以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 。 道家从饮茶中找一种空灵虚无的意境,儒士们失意,也想以茶培养自己超脱一点的品质,三家在求“静”、求豁达、明朗、理智这方面在茶中一致了 。 但道人们过于疏散,儒士们终究难摆脱世态炎凉,倒是禅僧们在追求静悟方面执着得多,所以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 。
熟悉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个从中国学习饮茶,把茶种带到日本的是日本学僧最澄 。 第一位把中国禅宗茶道带到日本的又是僧人,即荣西和尚 。 所以日本茶道以及“茶禅一味”说法也源自中国 。 在向海外传播中国茶文化方面,佛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 从这一点说,佛家茶文化是起了带头作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