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到大学, 我相信每个人身边都过这样一个同学:
每次考试之前他都在大声喊叫:“完了完了, 这次没准备好, 死定啦!死定啦!”你的心中暗自窃喜, 自己这次准备的还不错 。 可是当考试成绩出来之后, 那个自称没准备好的人比你高出好多分 。 说好的“死定”了呢?以后再也不能相信这种人了!
按照常理来说, 我们都强调考试之前要自信才能发挥出好成绩, 可是总有人逆潮流而行, 考试前“悲观”的不行, 还取得好成绩,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当年对这种人小明就想说一句:
文章插图
一、为什么要自信?
讲悲观之前, 我们先简单提一下为什么要积极乐观 。 最早从什么时候起, 大家说自信乐观效果更好已经记不清了 。 但是在心理学界, 一个加减法一般普及的心理学理论是这样解释的:期望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
54年前的1960年, 一个充(bù)满(huái)爱(hǎo)心(yì)的心理学家, 罗森塔尔像模像样地走进了加州的一所学校内, 导演了这出实验 。 他先是和助手对几个年级的所有学生, 装模作样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 。 之后选出了一份名单, 让校长告诉其中两个老师:“专家说了, 你俩是咱们学校最优秀的老师, 而这份名单中的孩子是学校里‘最有前途的娃’, 记得要保密, 别让其他人发现哟 。 ”
过了8个月后, 罗森塔尔带着他的助手又回到了这所学校, 发现不仅名单上孩子的成绩更加优异、性格更加开朗, 连那两个老师都分外卖力工作 。 而这回, 校长终于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他俩:“其实那些孩子都是他们随机挑出来的, 当然, 你们也不是最好的老师, 而是随机选中的 。 ”
文章插图
【考试前到底应该多自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当我们自以为很优秀, 或者我们被认为很优秀, 潜移默化中我们就真的会变得很优秀 。 所以说, 学习中要自信, 并不是空穴来风, 自信的暗示真的能创造神奇的效果 。 但是问题就来了, 那些自认为自己死定了的人, 排除他们为了保持谦虚形象的因素外, 考前反复强调自己“准备不好”, 不就是在暗示自己不行, 会完蛋吗?诚然, 有些悲观和自卑的人确实如此, 总是怀疑自己不行, 堕入了消极的自我认识的怪圈之中 。 但是有一种特殊的情况 。
二、防御性悲观主义
这个概念由诺伦姆和坎托提出(Norem&Cantor)提出, 这种防御性悲观主义总是不断担心和怀疑自己是否能成功, 常常去放大消极的结果, 对不好的结果很担心 。 但他们常常能收获成功 。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 同样是悲观者, 防御性悲观者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对可能危险的担忧 。 他们对消极结果的关注, 并不是单纯的被动担心, 实际上还采取了主动的措施积极预防, 比如担心第二天会考不好, 所以睡觉前还反复背诵记不牢的大题 。
文章插图
斯宾塞和诺伦姆(Spencer&Norem)用一个实验去深度研究防御性悲观主义这一假设 。 他们让三组被试参加一个飞镖任务 。 测验前, 三组被试进行了不同的心理预演, 第一组测试前保持放松状态(放松—意象组), 第二组想象自己完美地完成了任务(掌握—意象组), 第三组想象自己在测验时出了些小错误, 之后思考如何弥补(应对—意象组) 。 心理预演后, 进入测验阶段, 并观察统计三组的成绩 。
推荐阅读
- 胎心监护是什么?做之前需要准备什么?如何看懂胎心监护图?
- 衣服颜色搭配法则,买衣服前必看!
- 野生东北虎现状
- 企鹅到底有多少种?
- 反式脂肪到底有多危险?
- 抗衰老激素到底有没有用?
- “四大发明”到底有多牛?
- 超凡蜘蛛侠是怎样炼成的?
- 明朝以前中国无辣椒?
- 总说狗狗社会化不足,到底什么是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