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警报也有“盲区”?

【地震警报也有“盲区”?】地震警报 , 不是地震预报
地震发生后 , 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主要地震波同时由震源向外传播 。 纵波传播速度较快 , 大约6公里/秒 , 但震动相对较小 。 横波速度较慢 , 大约4公里/秒 , 携带能量大 , 是大地震时造成破坏的元凶 。 地震警报系统是利用震中附近监测仪器捕捉到地震纵波后 , 快速估算地震参数并预测地震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 抢在破坏性横波到达震中周边地区前 , 通过电子通讯系统发布预测地震强度和到达时间的警报信息 , 使相关机构和公众能采取紧急措施 , 减轻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 。
地震预报 , 是在地震发生之前 , 对地震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俗称地震三要素)的预测报告 。 目前人类还不能准确地预报地震 , 它和地震警报完全是两回事 。

地震警报也有“盲区”?

文章插图

地震警报从原理上就有盲区
地震警报技术本身在原理上就有一个不可避免的盲区 , 在警报盲区地震报警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 因为在盲区内的人们收到警报信息时 , 地震波已经过去了!实际上警报技术非常复杂 , 往往不是一个地震台就可以准确判断的 , 需要一个密度足够的地震台网 。 仅用地震波初始的几秒钟来判断是否地震 , 还很不成熟 。 这样处理时间就会更长 , 警报盲区就会更大 。

P波快速判定地震是警报的关键
地震警报最关键的技术是快速判断地震技术 , 这是个非常复杂的技术 , 其复杂的原因有二 , 一是需要在地震台一收到地震信号后 , “立即”判断是地震 , 最好是一两秒钟 。 这是极其困难的 , 因为常规快速处理一个地震(称为地震速报)需要一个地震台网 , 在整个地震波记录完整和扫过地震台网后 , 获得完整数据后进行处理 。 这里最大的问题是地震处动震相的识别 , 即使用计算机 , 最快也需要几分钟时间才能确定地震参数 , 而且有时还会出现错误 。 这种处理完全是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确定的可靠方法 。 可是这种方法对于地震警报是没有用的 。
地震警报也有“盲区”?

文章插图

地震警报盲区实际上可能是地震破坏最大的区域
地震破裂带的长度是和震级有关 , 一般来说 , 5级地震为1-3km , 6级为10-20km , 7级为30-80km , 8级为100-240km , 9级为300-1000km 。 据上述分析 , 如果地震警报盲区为20km , 就意味着盲区直径为40km , 这可能就相当于7级地震的破裂带长度 , 一般来说也就是烈度最大的区域 , 也就是可能受灾最大的区域 。 可见地震警报对于大地震盲区以外的地震破坏是可以起作用的 , 而对烈度最强的地区的地震破坏作用有限 。 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地震警报对于小地震作用不大 , 对于大于7级以上的地震盲区以外的地区的地震破坏具有减灾作用 , 笼统地说地震警报可以减轻地震灾害是不严格的 。 对于地震直接破坏最严重的区域可能是没有作用的 。
地震警报对于烈度异常区及次生灾害和生命线设施的作用
地震警报对于地震的破坏减轻作用是有限的 , 但凡是大地震必然有两种现象必须重视 , 一是地震的烈度异常区域 , 例如唐山大地震时的天津宁河 。 二是凡是大地震必然引发次生灾害 , 例如汶川大地震的巨大滑坡 。 当然烈度异常区域往往距震中区域以一定距离 。 因此地震警报对于这些灾害的紧急避险还是有相当的作用的 。 即使是在地震警报盲区内 , 应该也会发挥一定的作用 。 另外地震警报对于生命线设施的紧急处置也是有作用的 , 即使在地震警报盲区 , 得到地震警报时地震波已经到达和过去 , 但是对于水电气这样的生命线设施的紧急处置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 因为地震警报信号是在地震后几秒或十几秒发出的 , 是目前最快的地震报警 , 对于生命线设施采取紧急处置 , 避免进一步产生水电气的次生灾害有很大的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