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到底是不是科学?

前不久, 科研圈对“医学到底是不是科学”这个话题争论不休 。 争论的由头, 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今年年初发表在《医学争鸣》杂志上的一篇长文《医学与科学》(编者注:《赛先生》摘编该文, 5月28日起分三篇刊发, 回复371、373、374提取) 。 该文批评了“医学是科学”这一观点, 并认为“医学不是纯粹的科学”、“医学远比科学复杂”、“医学的局限性, 需要靠医生用经验来解决” 。

随后, 《赛先生》刊发了一篇批评樊院士观点的文章, 使得关于医学与科学关系的讨论更加引人关注 。 笔者认为, “医学不是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 本文将一一解析, 梳理清楚几个重要概念, 相信读者能很容易能够得出自己的结论 。

医学到底是不是科学?

文章插图

医学的科学内涵
提起医学, 国人就会想到神农尝百草、扁鹊为蔡桓公治病、华佗治曹操、药王孙思邈等神话传说和故事;同时也会自豪地列举中国的传统医学理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李时珍《本草纲目》, 以及国人推崇备至的《黄帝内经》等医书 。 然而, 没有多少人通读过这些中医典籍 。
笔者认为, 这些神话或故事是人们对医学的美好期望 。 历史上的这些“国粹”, 也许曾经帮助古人促进了健康, 然而, 面对当今人类对医学的需求, 我们很难用这些传统医书来揭开医学的奥秘 。 这些典故反而给医学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
关于当代医学, 长眠于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爱德华·特鲁多(Edward Trudeau)医生的墓志铭揭示了其真谛:有时能治愈, 常常在帮助, 总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 据此, 我们必须认同:
1)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 “治愈”是“有时”的, 是有限的, 患者不能对医学抱有过高的预期, 盲目相信医学的能力;
2)一切药物/医学技术都是对身患病痛的人给予帮助, 这是医学的“经常性”行为;
3)基于患者对医学的信任和期望, 虽然医学不能百分之百治病, 但它“总是”能给予患者安慰;
由于医学的上述局限性, 加之患者对医学的信任和期望始终如此强烈, 使得在现实中, 要客观地分析一个医生施治后的疗效极为困难和复杂 。
【医学到底是不是科学?】笔者以为, 要理解医学, 首先须要将这个复杂而有争议的问题简化, 这主要涉及四个方面:1)药物或医疗技术等;2)疾病(客观存在于病人中的病痛);3)患者;4)医生 。
前两个方面, 即药物或医疗技术、疾病, 可看成医学的自然科学部分 。 对于这个狭义医学概念, 我们若要客观评价其作用, 就必须要有客观的科学方法 。 以药物和疾病为例, 某种药物治疗相应的疾病, 是一种“锁和钥”的关系 。 任何一种被批准使用的药物, 我们必须非常清楚它的药理、剂量、适应症、用法等 。 对于药物的质量, 我们应能够进行严格控制, 明确其有效成分, 含有多少杂质或辅料等 。 同时, 在其治疗对应的疾病时, 我们也要有明确的诊断标准 。 目前, 为迎接精准医学带来的挑战, 医学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科学的规律、改进医疗技术、创造新的药物、完善国际知识体系内的医学理论 。
100多年前, 在没有药物监管机构的时代, 全世界的药物全由行医者宣扬其疗效和安全性, 世界各地的医疗市场混乱不堪, 例如纽约大街上, 到处是药品广告, 包治百病的医生广告也无处不在 。 在1905年12月, 美国罗斯福总统连任以后, 向国会明确表示:“我建议应该颁布这样一部法律, 对州际贸易中标签不实的和掺假的食品、饮料和药品予以规制 。 在他的推动下, 于1906年6月30号, 美国的《纯食品和药品法》以及《肉类检查法》正式获得通过 。 之后, 1930年, 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成立, 加强了药物的监管力度, 安全疗效成了被考核的指标 。 此后, 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等方法出现 。 时至今日, 任何新药和以前未被认证批准的药, 都必须严格具备试验结果的证据来支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 经过上百年的努力, 全世界成千上万疗效不确定或有毒副作用的药物被清除出市场 。 同样, 许多存在安全隐患的医疗技术在经过评估后也被终止使用, 只有那些有效而又安全的技术仍在使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