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的服装政治学是什么?( 二 )


于是 , 西装一呈现 , 其陪伴而来的就是东方与西方的冲突 , 是改革与保守的匹敌 , 是不雅念与思潮的涌动 。 而穿在留学生身上的几件西服 , 也就代表着他们对新宿世界的憧憬、对新事物、新价值的接管 , 与此响应 , 也必然是对传统旧俗无言的敌意 。
自容闳算起 , 西服与中国的严重关系 , 便从未停歇 , 空费时日 , 而直到半个多宿世纪后 , 它才在中国被正式承认 。
服装的政治学
作为进口货 , 西装与中国的故事 , 似乎总不分开海传扬帆而至的汽船 。 就在容闳乘“欧里加”号回国的50多年今后 , 1911年10月 , 又一艘汽船从纽约下海 , 标的目的着中国驶去 。
船上也有一位中国乘客 , 他唇上留着略微上翘的一字胡 , 身着白衬衣 , 系红领带 , 外衣马甲并一身黑色的年夜驳头西装 , 左手腕上搭着西式的年夜衣 , 右手握着一只英国式拐杖 , 整个一副绅士的风度 , 这小我就是孙中山 。
孙中山如斯装扮 , 已有10多年的时候了 。 1895年 , 兴中会策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掉败后 , 孙中山分开广州 , 经由喷鼻港来到日本神户、横滨 , 起头了亡命外海的糊口 。
同年11月 , 当孙中山即将分开日本赴美继续勾当的时辰 , 在横滨 , 孙中山、陈少白等毅然剪失落了辫子 , 穿上了西装 。 而此刻 , 他恰是以这种颇具典礼色彩的剪辫换衣行为 , 表达了与满清王朝、与封建势力的彻底决裂 。
于是 , 在清末的汗青布景中 , 一套西装又附着上了强烈的除旧更新、改朝换代的寄意 。 对于剪辫换衣的步履 , 革命党人纷纷响应 。
1901年 , 章太炎在上海公开颁布发表割辫 。 1903年 , 在拒俄活动中 , 不少留日学生愤于清廷败北卖国纷纷剪辫 , 暗示与之决裂 , 走上革命道路 。
在年夜洋彼岸得知辛亥革命的动静后 , 孙中山即刻分开美国 , 转赴欧洲 , 然后从巴黎坐船经红海、槟榔屿、新加坡 , 于12月底达到上海 。
当“地湾夏”号汽船在丝丝细雨中抵达吴淞口时 , 一下汽船 , 孙中山便坐上汽车、再转乘火车前去南京 , 当一身西洋服饰的孙中山走进总统府的年夜门时 , 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也由此起头 。 孙中山的出场 , 平易近国当局的起头 , 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欧化的象征 。
孙中山的南京姑且当局当作立伊始 , 便颁布了一道又一道移风易俗的号令 , 在晓示全国剪辫换衣的号令中 , 孙中山说:“今者满廷已覆 , 平易近国当作功 , 凡我同胞 , 允宜涤旧污之染 , 作新国之平易近 。 ”
1912年10月 , 当局正式公布号衣尺度 , 男人分年夜号衣和常号衣 。 年夜号衣为西式 , 常号衣分中西两式 , 中式为传统的长袍马褂 , 女子号衣也是传统服装的改良样式 。 又划定 , 凡公职人员只能穿用西式号衣 , 而不消中式号衣 。
至此 , 西装获得了官方的承认 , 同时宣告了千百年来以表现皇权及区别上劣等级名分的旧服制的终结 , 标记着人们更为多元自由的服饰体例的起头 , 由此 , 服装上一悔改去“迂缓、恬静、齐整”的风气 , 变得不拘一格、日新月异起来 。
依然中国心
1923年 , 在上海船埠 , 又一批中国粹生登上了“杰弗逊总统号”远赴美国 。 出洋之前 , 改穿西装似乎已是必需而为的工作 。
那班学生中 , 从清校结业的梁实秋也在其列 , 对他来说 , “西装仍是一件比力别致的事物 , 总感觉是有点‘机械化’” 。
刚满20岁的梁实秋和他的一班同窗们还没习惯西洋的打扮服装 , 总有些不顺应 , 而对于穿戴西装已有几十年的孙中山来说 , 他竟也感觉西装有些不太合适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