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之于茶,犹如水之于酒一样重要 。 众所周知,凡产名酒之 地多因好泉而得之,茶亦如此 。 再好的茶,无好水则难得真味 。 故自古以来,著名茶人无不精于水的鉴别 。 水的好坏对茶的色、香,味影响实在太大 。 记得余幼时多闻天津人极爱喝茶 。 但十几年前一到天津,泡了杯极好茉莉花茶饮来如同食苦涩药汤 。 原来那时“引滦入津”工程尚未进行 。 天津人喝的是饱含盐碱的苦水, 再好的茶也吃不出滋味 。 一般饮茶尚且如此,要求极严的古代茶艺自然更重视水质水品 。 明人田艺衡在《煮茶小品》中说,茶的品质有好有坏, “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虽好也不 好” 。 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也说: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 无水不可与论茶也” 。 清人张大复甚至把水品放在茶品之上,他认 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 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 ” (《梅花草堂笔谈》) 。 这确实并非夸张,而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宝贵经验 。
关于宜茶之水,早在陆羽所若的《茶经》中,便曾详加论证 。 他说: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 其山水,拣乳泉、 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生颈疾 。 又多 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畜毒其 间,饮者可决,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 。 其江水, 去人远者 。 井取汲多者 。
陆羽在这里对水的要求,首先是要远市井,少污染;重活水,恶死水 。 故认为山中乳泉、江中清流为佳 。 而沟谷之中,水流不畅,又在严夏者,有各种毒虫或细菌繁殖,当然不易饮 。 而究竟哪里的水好,哪儿的水劣,还要经过茶人反复实践与品评 。 其实,早在陆羽著《茶经》之前,他便十分注重对水的考察研究 。 《唐才子传》说,他曾与崔国辅“相与较定茶水之品” 。 崔国辅早在天宝十一载便到竞陵为太守,此时的陆羽尚未至弱冠之年, 可见陆羽幼年己开始在研究茶品的同时注重研究水品 。 由于陆羽 有这样一个好的开头,后代茶人对水的鉴别一直十分重视,以至 出现了许多鉴别水品的专门著述 。 最著名的有:唐人张又新《煎 茶水记》;宋代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宋人叶清臣的《述煮茶 小品》;明人徐献忠之《水品》、田艺衡的《煮泉小品》;清人 汤蠹仙还专门鉴别泉水,著有《泉谱》 。 至于其他茶学专著中也 大多兼有对水品的论述 。
唐人张又新说,陆羽曾品天下名水,列出前二十名次序,他曾作《煎茶水记》,说李季卿任湖州刺史,行至维扬(今扬州) 遇陆羽,请之上船,抵扬子驿 。 季卿闻扬子江南泠水煮茶最佳, 因派士卒去取 。 士卒自南泠汲水,至岸泼洒一半,乃取近岸之水补充 。 回来陆羽一尝,说:“不对,这是近岸水” 。 又倒出一 半,才说:“这才是南冷水” 。 士兵大惊,乃具实以告 。 季卿大服,于是陆羽口授,乃列天下二十名水次第:
【论水】江州庐山康王谷帘水第一; 常州无锡县惠山石泉第二; 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 硖州扇子硖蛤蟆口水第四; 苏州虎丘寺石泉第五; 江州庐山招贤寺下石桥潭水第六; 扬州扬子江中泠水第七; 洪州西山瀑布水第八; 唐州桐柏县准水源第九; 江州庐山顶龙池水第十; 润州丹阳县观音寺井第十二; 汉江金州上流中冷水第十三; 归州玉虚洞春溪水第十四; 商州开关西谷水第十五; 苏州吴松江水第十六; 如州天台西南峰瀑布水第十七; 彬州园泉第十八; 严州桐庐江严陵滩水第十九; 雪水第二十 。
对于这二十名水次第,是否为陆羽评定,很值得怀疑 。 首先,李季卿曾羞辱陆羽,并不识茶的真谛 。 即使陆羽成名后,李氏重言和好,以陆羽为人,不见得能对这位势力眼有畅怀评水之兴 。 其次,达二十名水有多处与《茶经》的观点不合 。 陆羽向来 认为湍流瀑布之水不宜饮,而且容易令人生病,而这二十项中,居然有两项瀑布水 。 第三,陆羽认为山水上,江水次之,井水下,这二十水次序与陆羽《茶经》观点也常上下颠倒 。 当然,水 不仅在于位置,而且主要在成分,所以不可拘泥《茶经》之说一概而论 。 但张又新的排列,确实与陆羽对水的科学见解有相悖之处 。 所以,早在宋代,欧阳修对此即提出质疑,认为张又新是假托陆羽之名,自已胡诌 。 但不论如何,《煎茶水记》打开了人们 的视野,加深了人们对茶艺中水的作用认识,不能全泯其功 。 因而,历代茶人,访名茶,还常访名泉,对水的鉴别不断提出新见 解,也是受到张又新的启发 。 至于是否把天下名水都分出次第等级笔者则以为大可不必 。 现代科学对东的品质鉴别已十分精细, 何茶宜何水自然不该一概而论,而应具体区别对待;不过,前人的研究成果仍是值得十分重视的 。
推荐阅读
- 室内设计中的风水之厕所
- 手指浸水之后为什么会起皱?
- 新年风水之饭桌风水禁忌,应牢记!
- 新房装修时哪些风水之事
- 家居风水之老人的卧室风水宜忌
- 关于茶具之陶土茶具
- 办公室怎么装修?办公室装修风水之窗户的设计
- 图 藏民族的鱼水之需:茶
- 关于茶桌上的“叩手礼”
- 关于茶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