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中国式工匠精神?

2016年 , “工匠精神”这样一个词突然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 , 特别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及之后 , 它还被选作了2016年的年度流行词汇 。
若要细论起来 , “工匠精神”虽源于中国 , 却在日本被发扬光大 , 闻名于世界 。 日本的工匠们 , 做事时全副精神投入 , 认真仔细 , 无论大事小事 , 一丝不苟 , 遇到难题 , 契而不舍 , 精益求精 , 让日本工艺品制造业傲视全球 , 这其中的精神基础就是“工匠精神” 。 但是 , 我们应该参考日本“工匠精神” , 放弃追求眼前利益 , 转而选择将灵魂融入产品之中吗?“工匠精神”到底适合中国吗?
(综合分析)何为工匠精神:
日本从传统工艺品到现代制造业的各种生活家电、汽车、建筑等等 , 都十分地制作精美 , 做工精细 , 故障率极低 , 这是举世有目共睹 , 人人欣羨 , 日本自己也颇为自豪的 。 很多人 , 包括日本人自己 , 都将这一切归功于日本人的“工匠精神” 。 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 , 精益求精 , 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 , 目标打造出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 此乃所谓的“工匠精神” 。 其中的内核是 , 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和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 在日本的街头巷尾 , 无论是吹糖人的老师傅 , 还是寿司店的厨师 , 都认真地对待着手中那一小枚糖人、一小块寿司 , 想给眼前的顾客送上最完美精致的那一枚糖人、那一块寿司 。
优劣共存 , 需要辩证看待:
这种精细捉摸下诞生的产品 , 自然是高质量商品 , 能够满足高层次客户的需求 。 工匠们有足够的耐心去和客户沟通 , 满足、完善客户的需求 。 同时 , 正因为工匠们在努力捉摸 , 想要做出行业里最高、精、尖的产品 , 才推动着整个行业向前进 , 不断创新出惊艳的作品 。 可是 , 做匠人的多了 , 却也带来了负面效应 , 就连日本人自己也打起了问号 。 深入探寻 , 将自己的职业研究到极致 , 这必然是要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的 , 这也就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 。
日本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5成左右 。 也就是说 , 日本人要做出跟美国人同样的产品竟需要两倍的劳动力 , 或两倍的时间 。 花费过多的资源、人力和时间 , 产量变少了;社会资源有限 , 其它的行业也许又会因此缺乏了资源 , 所以有观点认为 , “工匠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目前日本低迷经济的诱因之一 。
同时 , 高成本必然要转嫁给消费价格 , 所以日本的服务行业价格变得非常昂贵 。 可是 , 国际上多得是比日本更便宜、质量还过得去的产品 , 这种做法不利于国际竞争 , 日本企业也赚不到多少钱 。 就连日本人 , 也在思考 , 传承多年的“工匠精神”并不是一点缺陷都没有 , 是否应该向美国的快速、高效的模式靠拢一点点呢?
【怎么理解中国式工匠精神?】发展方向及建议:
在日本尚且如此 , 转嫁到国情不同的中国又真的行得通吗?别忘了 , 中国和日本最显眼的一个不同 , 就在于庞大的人口 , 也就是庞大的消费市场上 。 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消费者会像日本人一样愿意花再多的钱购买精致的东西和一流的服务 。 日本电器公司夏普的失败就是个好例子 。 这家公司在液晶的研究领域里位于世界一流 , 在日本说起液晶平板电视机指的就是夏普 。 夏普建设了最先进的工厂 , 却陷入了严重的经营危机 , 最终被台湾的鸿海精密工业收购了 。 若是换到中国 , 消费市场上层次诸多 , 每个层次的人数更是庞大 ,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财力去支付高成本的产品 , 或是对高级、高品味的事物有着追求 。 甚至可以说 , 在中国市场 , 质量过得去又价格相对低廉的产品才是大众的选择 。 在中国 , 大规模做小、精、尖的工匠产品 , 或许难以满足巨大的需求 , 只能变成所谓上流社会炫耀展示的资本 。 再加上 , 中国不得不在数年后面对 , 因少子老龄化所带来的 , 劳动力严重缺乏的局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