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述宪:皇帝庙号中“祖”和“宗”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皇帝庙号中的“祖”和“宗” , 原本上是按照“祖有功有宗有德”的标准 , 在君王过世之后所给予其祖或宗的称号祖述宪 。
庙号的本质所谓庙号祖述宪 , 起因是在古代君王死后都会为其建起专属的庙以用祭祀 , 原本对于那些于国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 , 就会为他们追上庙号 , 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
当然 , 由于每位新继位的皇帝都会给自己的父祖上美谥 , 所以实际上庙号也就只是一个盖棺定论的称号而已 , 其本质上并不能真正意义的显示皇帝功德祖述宪!
庙号的渊源说起庙号的最初由来祖述宪 , 其最早源起于商朝 , 由于当时祭祀制度的盛行(每一位王每年都需要按严格的祭祀制度对其历任父祖进行祭奠) , 特别是对于那些于国有大功的先王 , 为了表明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 就会特别为其追上庙号 。 当时的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 , 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 , 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祖甲) , 只兴者曰“中”(中宗太戊) , 还有就是会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 , 给予其祖或宗的称号 。
当然祖述宪 , 也并不是每朝每代的帝王都有庙号 。 在商朝之后 , 周朝就直接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 , 所以周朝君王有谥号而无庙号 。
再后来 , 秦王一统 , 将庙号连同谥号一起都给废止掉了 。
直到汉朝时 , 庙号制度才得以再度恢复 。 而且 , 在汉代之时 , 其庙号制度相对还是比较慎重且符合初衷的 。 因此 , 我们可以看到 , 在汉朝(特别是西汉)的所有皇帝中 , 拥有自己庙号的实为极少数 , 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
哪怕是在东汉 , 有资格拥有庙号的也就刘秀、刘庄、刘炟三人而已 。 甚至有几个本有庙号的皇帝后来在汉献帝时期直接就被取消了!
再后来 , 汉末三国鼎立之时起 , 所谓的庙号制度就此泛滥了!除亡国之君外 , 只要其帝位是正常后传的 , 不管其生前如何都有庙号!!
如此这般 , 庙号制度源于商代 , 废于周代 , 复于汉代 , 滥于三国 , 直至清代灭亡 ,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延用了数千年的时间!
朱棣是明朝第三个皇帝 , 为何庙号也称“祖”? 谢邀~
事实上朱棣原本不称祖 , 而称宗 。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 , 第五次北征蒙古的永乐皇帝朱棣 , 在班师回朝的途中驾崩于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东南) 。 是年九月初十日 , 礼部会同文武郡臣为大行皇帝上尊谥为 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 文皇帝 , 庙号太宗 。
也就是说永乐皇帝朱棣在他去世后 , 官方给的正式称呼为明太宗文皇帝(谥号只重最后一字) 。
可能有些朋友要说了 , 不对啊 , 朱棣不是被称作明成祖吗?怎么会是太宗?作者是不是搞错了?
这个还真没错 , 朱棣确实是明太宗 , 这个官方叫法在明代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 , 直到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 , 因大礼仪之事 , 明太宗被改尊为明成祖 , 连带谥号也变更为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