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尚食》之误:试吃的怎么成做菜的?

明代宫廷美食生活剧《尚食》近日播出后 , 引起争议 , 赞者称“非正剧 , 但有参史 , 文化细节随处可见” , 弹者称“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华而不实” 。
只论历史 , 《尚食》堪称舛错连连 , 随手就可举出一些:
其一 , 明朝尚食只负责试吃 , 防止有人下毒 , 不负责做菜 。
其二 , 清初才有“四大菜系”的说法 , 即鲁川粤苏 , 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鲁菜多用葱蒜 , 故也称辣) , “八大菜系”更晚 , 清末民初才有湘菜 , 剧中明代厨娘竟高呼“八大菜系” , 附赠大外行才说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
其三 , 剧中用的是南方的煸锅 , 近年才流行 。
其四 , 剧中蔬菜亦穿越 , 以大白菜、胡萝卜为例:元明清画家喜绘大白菜 , 明代皆散叶 , 清代李鱓的《花果册》中才见包叶;明代胡萝卜是赤红皮 , 橙色胡萝卜出自荷兰 , 依据皇室色培育而成 。
其五 , 明代宫廷尊鲁菜 , 被《尚食》果断无视 。
其六 , 女官受罚“提铃” , 是明末宫廷处罚 , 被移植到明初 。
其七 , 明代宫廷筵席的座位确分二等或三等 , 但不是《尚食》中说的上中下 , 而是上席、上中席和中席 , 无下席 。
其八 , 御膳原则是“不穿凿” , 做什么必须像什么 , 不可能用剩鱼骨吊汤 。
至于把心宽体胖(音如盘)念错 , 把御膳房设计成大排档 , 宫女发型错误……如此“文化细节” , 难怪网友批评:错误的科普 , 不如不科普 。
那么 , 明朝御膳和尚食局的宫女和女官 , 究竟是什么样?
宫廷|《尚食》之误:试吃的怎么成做菜的?
文章图片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太后一天领60斤牛奶
明宫饮食资料欠缺 , 细节难详 。
清帝每日两膳(早膳和晚膳 , 中午吃点心) , 明帝每日三膳 , 膳时配乐 , 即“日进常膳 , 乐九奏” 。 据邱仲麟先生《皇帝的餐桌》一文钩沉 , 崇祯朝时 , 早膳“罗列丈余” , 皇帝进殿前已奏乐 , “皆宫女按古乐府被之管弦 , 毋敢以亵词郑声进” 。
上菜时 , “每进一味 , 有黄绢一端罩之 , 盒盖上用小曲柄黄伞一把 , 金铃数十 , 太监顶之而进 , 摇曳有声 , 防鸟雀之污也” , 内侍则“口兜绛纱袋 , 侧其面 , 防口鼻息出入触于馐也” , 太监跪进时 , 亦用领巾遮口鼻 。
崇祯穿常服 , 佩天蓝色餐巾 。
早膳、午膳不用酒 , 晚膳必备酒 。 午膳、晚膳需“水陆毕陈” , 早膳略简单 , 但“牛羊驴豚狍鹿雉兔及水族海鲜山蔬野蔌 , 无不具” , 此外有民间小菜小食 , 明太祖担心后代忘记民间疾苦 , 特设苦菜叶、蒲公英、枣叶、龙须菜、苦瓜、高粱、稗子、榆钱、小米糕等 。
晚膳前 , 皇帝先看歌舞 , 再点膳牌 , 被选中侍寝的妃嫔可一起用膳 。 清朝皇帝则是晚膳后才点牌 , 妃嫔连饭都蹭不上 。
明太祖、明成祖的膳单中无牛肉 。 明太祖重农 , 禁宰耕牛 。 万历十三年(1585年) , 巡城御史榜禁杀牛 , 宣武门外宰牛为业者“万家鼓噪” , 禁令被收回 , 此时食牛肉或已普及 。
明太祖、明成祖不吃牛肉、不喝牛奶 , 但亲王、妃嫔吃牛肉、喝牛奶 。 到明神宗时(1573年至1620年) , 太后可日领60斤牛奶 , 皇帝50斤 , 公主、皇子才8两 。 牛奶难保存 , 仅孟冬、仲春有 。
尚食局主要负责试吃
明代负责皇帝餐饮的是光禄寺和尚膳监 。
光禄寺是政府机构 , 归礼部 , “辨其名数 , 会其出入 , 量其丰约 , 以听于礼部” , 负责确定菜单、组织厨工、办理食材、确定仪式等 。 尚膳监是皇帝的私人机构 , “掌御膳及宫内食用并筵宴诸事” , 负责做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