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溪铁观音之九难

《茶经·六之饮》中说:“茶有九难 , 一曰造 , 二曰别 , 三曰器 , 四曰火 , 五曰水 , 六曰炙 , 七曰末 , 八曰煮 , 九曰饮 。 ”在陆羽生活的唐代 , 茶是以蒸青工艺为基础制作的饼茶 , 炙烤冷却后 , 放入碾槽内 , 用碾轮碾碎成末煎煮而成 。
当时 , 虽然铁观音还没有诞生 , 但时至今日 , 安溪铁观音制作的某些工序依旧离不开制茶师傅的手艺 , 有“好喝不好制”之说 。 茶之九难 , 便指的是茶叶从采摘到品饮的九道过程 , 就像制作精美的艺术品一样 , 十分精细 , 比较费事 。
第一难“造” 。 即茶叶的采摘、制造 。
“开始适当早 , 中间刚刚好 , 后期不太老” , 铁观音的鲜叶有适当的成熟度 , 不能过于细嫩 , 但也不能太老 。 采摘偏嫩 , 香气低 , 味苦涩;采摘偏老 , 外形粗松 , 香气低短 , 滋味淡薄 。 。 上午11时以前采摘的鲜叶称“早青” , 成茶品质稍低;11时至15时采摘的鲜叶称“午青” , 成茶品质最佳;15时后采摘的鲜叶称为“晚青” , 品质稍次午青 。
采摘标准为采下中开面2—3叶 , 要求叶片完整、不折叠叶张、不碰断叶尖、茶梗不扭伤、芽头均匀 , 这才是制作铁观音的优良原料 。
采下的鲜叶要及时用麻袋运回 , 摊凉在空气流动、清洁的场所 , 要防止太阳光直接照射 , 根据气温高低、空气湿度灵活把握鲜叶的新鲜度 。 一道道的晒、凉、摇、炒、揉、烘等10道工序 , 像制作精美的艺术品一样 。 除按基本流程外 , 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情况因时因地因茶青制宜 , 某些工序虽然现在可以用机械代替 , 但依然离不开制茶师傅的手艺 。
第二难“别” 。 即对茶如何来鉴别 。
茶叶的加工、制作 , 直接决定成茶的品质 , 只有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行事 , 才可能制出好茶 。 而每一泡安溪铁观音都仿佛在告诉品鉴者关于它的身世 , 曾经扎根过的土壤 , 呼吸过的空气 , 汲取过的雨露 , 接受过的烘焙 。 所以对于成品茶 , 要多方面的综合评判 , 这样才会确定其品质是优还是劣 。
铁观音外形要紧结 , 干茶叶底整体色泽要均匀;香气和口感不是越重越冲就是好 , 要分辨雅俗高低 , 纯净杂乱 , 有杂味喝或闻起来不舒服的茶一定是不好的 , 有句话叫“浓非厚 , 淡非薄”越贵的茶 , 茶汤反而没那么冲 , 但韵味很饱满 。
【论安溪铁观音之九难】第三难“器” 。 即指泡茶的器具 。
骏马配好鞍 , 美器配佳茗 , 不同的茶讲究不同的器具泡法 , 非常重要 。 以器具而言 , 盖碗是最适合泡铁观音的茶具 , 铁观音泡法中的闻香 , 指的就是冲泡后闻盖碗的盖子香气 , 用盖碗泡能更好的挥发出铁观音的香气 , 有利于热气散发 , 不至于将茶捂老了 , 能更直观的欣赏冲泡过程、汤色变化及叶底特征 。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 , 是要用盖碗的 。 于是用盖碗 。 果然 , 泡了之后 , 色清而味甘 , 微香而小苦 , 确是好茶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