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吃货争抢的鱼中之王,现在正濒临灭绝,重达5公斤的稀有鱼

长江|吃货争抢的鱼中之王,现在正濒临灭绝,重达5公斤的稀有鱼

文章图片

长江|吃货争抢的鱼中之王,现在正濒临灭绝,重达5公斤的稀有鱼

文章图片

长江|吃货争抢的鱼中之王,现在正濒临灭绝,重达5公斤的稀有鱼

文章图片


在长江、钱塘江和珠江流域居住时间较长的人可能还记得那种美味的鲥鱼 。 鲥鱼属于鲱科中的一种鱼类 , 可以长达半米以上 , 体重可超过5公斤 。 它们的体背部呈墨绿或浅绿色 , 体侧和腹部呈银白色 , 嘴巴是乳白色 。 幼年时期它们在江河湖泊中生存 , 等到长到大约15厘米左右的时候就会进入大海 , 在海洋的上层水域中继续成长 。

鲥鱼是一种又叫鲥鱼、时鱼、三来鱼、三黎鱼、混江龙等的鱼类 , 以浮游生物为食 。 它曾经是一种重要的食材 , 肉质肥嫩 , 味道鲜美 。 每100克鱼肉中含有16.9克蛋白质、17克脂肪 , 还富含糖类、钙、磷、铁、核黄素、烟酸等丰富的营养成分 。 因此 , 它在经济价值上也很高 。 民国时期的作家张爱玲曾表达了对鲥鱼的喜爱 , 称“人生有三恨 , 一恨鲥鱼多刺” , 意指鲥鱼虽然美味 , 但刺却很多 , 影响了人们享受美食的乐趣 。 古代一些诗词名家如苏轼、贺铸、何景明、郑板桥等也各自留下了关于鲥鱼的诗句 , 苏轼称之为“南国绝色之佳” 。

【长江|吃货争抢的鱼中之王,现在正濒临灭绝,重达5公斤的稀有鱼】中药学认为 , 鲥鱼肉具有甘味、温性 , 能够滋补身体 , 增强体力 , 同时还具有消炎解毒的功效 。 古时候 , 鲥鱼曾被作为一种珍贵的补品 , 供应给朝廷作为御膳食材 , 并享有“鱼中之王”的美誉 。

然而 , 可悲的是 , 在我国长江和珠江流域 , 如今已经很难见到这种美味的鱼了 。 据珠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朱新平介绍 , 在珠江流域 ,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就很少有珠江鲥鱼的报道了 。 而几乎在同一时期 , 钱塘江(富春江)和长江的鲥鱼也逐渐消失 。 对于这种情况 , 我们感到非常遗憾 。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20至30年间 , 不仅让曾经品尝过鲥鱼美味的人们失去了再次享受的机会 , 就连长江、珠江等流域中那些长年捕鱼的渔民也再未见过鲥鱼的踪影 。 因此 , 许多野生动物专家和相关机构都认为在我国的许多河流流域中 , 鲥鱼已经出现了功能性灭绝的情况 。 这一消息被认为是继白鱀豚和长江白鲟之后 , 又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 。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现在水产市场上有鲥鱼 , 虽然价格贵 , 但至少能买到吃 。 但是现在市场上的鲥鱼都不是我国产的 , 而是从东南亚和南亚进口的 , 比如来自湄公河、伊洛瓦底江以及恒河流域和入海口的鲥鱼 , 还有来自北美洲的鲥鱼也很常见 。 吃过这些进口鲥鱼的年长朋友都会发现 , 现在的鲥鱼味道不如从前我国河流中的鲥鱼 。 很遗憾 , 现在水产市场上几乎找不到一条国产鲥鱼了 。 对于很多年轻朋友来说 , 我国的鲥鱼已经成了传说 , 从未亲眼见过 。

然而 ,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长江口下游的鲥鱼年产量一直维持在50万千克左右 , 其中1974年更是高达157.5万千克 。 然而 , 之后鲥鱼的产量开始逐年减少 , 到了1985年仅有3万千克 , 进入90年代几乎绝迹 。 人们普遍认为 , 鲥鱼趋于灭绝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水体的严重污染 , 加上过度捕捞 , 尤其是对幼鲥鱼的过度捕捞 。 我国曾经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 , 如进行鲥鱼的人工授精、卵孵化和仔鱼培育的研究 , 以及在1987年3月实施长江鲥鱼禁捕计划(为期3年) 。 然而 , 长江鲥鱼资源濒临枯竭的情况并未明显改变 。 对此 , 大家会如何点评呢?欢迎转发讨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