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道的碰撞与回归,决明子茶( 四 )


台湾茶道的最大吸引力 , 在于这些茶道的钻研者都是文人出身 , 他们的兴趣在于建设台湾茶道 , 虽然现在以茶道为基业 , 但并不追求谋利 , 他们的风格影响了台湾茶界 。 在台湾 , 一位茶课老师 , 绝对不会出售茶具和茶叶给你 , 这是与目前大陆茶界的纷乱局面不同之处 。
不过 , 台湾茶道的局限性也很明显 , 因为其基础 , 是以清香乌龙茶为根基发展起来的 , 所以他们所钻研的泡法、器物的使用 , 很可能都只适合于那个体系 , 并不适应于大陆博大的茶叶世界 。 台湾茶道的钻研者之一李曙韵去年到大陆发展 , 因为她觉得 , 未来的茶道 , 还是会在大陆崛起 , 因为这里有丰厚空间 。 无论是与茶有关的物的世界还是人的世界 , 都太广阔了 。 她在大陆新开的茶空间还是叫晚香 , 想承载的是崭新变化中的大陆的茶道文化 。
尾声:中国茶道的复兴?
曾经有学者研究过 , 日本茶道之所以留存 , 是因为日本人有恋物的习惯 。 因为国土资源的匮乏 , 所以在千利休时代人们就发现 , 无法在日本大规模使用唐物 , 也无法像丰臣秀吉一样用黄金去建造自己的茶室空间 , 而应该重新认识物 , 有意突出物的灵魂世界 。 千利休去世的时候 , 做了一柄竹茶勺送给他的弟子 , 这茶勺被取名为泪 , 物与人结合为一 , 迄今为止 , 许多日本茶道中人的器物是需要代代相传的 , 很多人一生中只使用一个茶碗 。 可是中国截然不同 , 我们并不珍惜自己的茶道具 , 总是随着饮茶方式的更迭而抛弃 。
台湾茶人的做法是 , 开始重新建立对物的依赖 。 这种依赖 , 并不是去追寻古董 , 或者购买名物 , 你可以用自己的手和竹木碰撞 , 做一个茶匙 , 一柄茶则 , 甚至去烧一个自己的杯子 , 这种重新建立起来的对物的喜爱 , 可以使人们更深地进入到茶的世界 , 这是一个人与物不分离的世界 。
但是仅有对物的依靠还是不够 , 喝茶并不是独自一人的世界 , 即使是明代茶人拒绝众饮的情况下 , 还是要求二三人对酌 。 台湾的紫藤庐主人周瑜发明了自己的正静清圆的茶道 , 他说:这是我个人对传统文化 , 对自然美学的体会实践 , 在闽南茶道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具有人格蕴涵的茶道 。 与日本的茶道‘和寂清静’相去甚远 , 我觉得这是很中国的茶道 。
周瑜对中国文化深入研究后觉得 , 中国茶道绝不应该照搬日本 。 就拿寂来说 , 他们要的是寂灭是佛教思想 , 中国茶道里其实没有这个东西 。 中国茶道 , 追求的是另一种愉悦 , 喝了茶 , 身体清了 , 精神松快了 , 茶友互相沟通 , 大家共同有机会享受这泡茶 。 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 , 通过茶可以领悟到自然之美好 , 也能领悟到茶世界如何抵抗外界喧嚣 , 这是周瑜所追求的中国茶道境界 。
事实上 , 每个茶人都可以创造中国自己的茶道 。 在日本 , 我们反复征询每一位茶人:中国的茶道能复兴吗?有两位的回答特别让我印象深刻 。 一位是熊仓功夫 , 他说 , 日本茶道是从规矩到心 , 你每日要按时做各种事情 , 奉行茶道的时候要一丝不苟 , 最后可能修行成功 , 成就了自己的茶道 。 而中国正相反 , 中国茶道是从心到规矩 , 是心里想明白了 , 再随手做出各种动作 , 这个特别难 。 但是 , 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可能复兴茶道 , 你们有大量的茶种、有无比丰富的茶器、有那么辉煌的历史 , 这个心的完成 , 只是时间的事情 。 另一位回答我的 , 是京都建仁寺的方丈云林院宗硕 , 他说:茶道在人类历史上的辉煌可能都是瞬间的 , 像你们唐、宋时期的茶道 , 我们的千利休茶道 , 但是樱花不也是这样吗?一年365天都不开放 , 只有10天灿烂无比 。 当然可以期待中国茶道的再次复兴 , 因为土壤在那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