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茶的药理特性( 二 )


《调燮类编》宋.赵希鹄撰 。
《敬斋古今注》元.李冶撰 。
《三才图会》明.王折撰 。
《滴露漫录》明.谈修撰 。
《山笔尘》明.于慎行撰 。
《通雅》明.方以智撰 。
《台湾使槎录》清.黄叔撰 。
《黎岐纪闻》清.张庆长撰 。
《荷廊笔记》清.俞洵庆撰 。
《广阳杂记》清.刘献廷撰 。
《聪训斋语》清.张英撰 。
《饭有十二合说》清.张英撰 。
《片刻余闲集》清.刘埥撰 。
《广东新语》清.屈大均撰 。
《台游日记》清.蒋师辙撰 。
《瓯江逸志》清.劳大与撰 。
《竺国纪游》清.周蔼联撰 。
《檐曝杂记》清.赵翼撰 。
《岭南杂录》清.吴震方撰 。
《一研斋笔记》王孝撰 。
现将茶的二十四功效逐一阐述如下 。 就当指出, 在中药文献中有两种叙述方式:一种是从功效而言, 偏于“药”这方面;另一种是从所治的疾病或症状而言(中医多用“证”来概括), 偏于“病”这方面 。 后者, 多用“主治”这两个字引出 。 例如关节疼痛, 中医属“痹证”, 认为是由风湿外袭所致, 从功效而言就是“祛风湿”, 从主治风湿外袭所致, 从功效而言就是“祛风湿”, 从主治而言就是“主(或治、疗, 意同)痹痛” 。 茶的二十四功效, 都有这两种类型的内容, 比例多少不定 。 同一种功效, 每书的用词多有衍变, 系文字上的同义词一类 。 这二十四功效, 单用茶叶一味即有效 。 为加强疗效, 还可复方应用 。 有关方剂, 即附于该功效之后 。 这就是大型“本草”文献中的“附方”体例 。 有些功效, 前人还附有典型病例, 今亦广予搜罗附于其后 。
(1)少睡
以从功效而方为主, 共27条 。 称“令人少睡”者有《神农食经》、《新修本草》、《千金翼方》和《本草经疏》;称“令人少眠”者有《博物志》和《三才图会》;称“令人少寐”者有《本经逢原》;称“令人不寐”者有《调燮类编》;称“不寐”者有《续博物志》;称“令不眠”者有《古今合壁事类外集》;称“不睡”者有《本草拾遗》和《本草纲目》;称“少睡”者有《茶谱》(毛氏)、《茶经》(张氏)和《饮膳正要》;称“睡少”者有《老老恒言》;称“醒睡眠”者有《本草图解》称“醒睡”者有《随息居饮食谱》和《中国药学大辞典》;称“破睡”者有白居易诗与《茶寮记》;称“不昏”者有《本草纲目》;称“兴奋神经”者有《中国药学大辞典》 。 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 故“令人少睡”现代有“提神”之称, 属于神经兴奋的结果 。
从主治而言者, 共计3条 。 称“除好睡”者有《食疗本草》;称“治中风昏愦、多睡不醒”者有《汤液本草》;称“治神疲多眠”者有《药材学》 。 所以, 茶叶的“令人少睡”功效, 除对生理、病理的睡眠与好睡良好的清醒疗效外, 还可用治因疾病所引起的昏迷、昏愦等 。 《中国医学大辞典》中, 记有一则治“痰热昏睡方”, 即用茶叶同川芎、葱白适量水煎服 。
关于茶的少睡功效, 在古代文人的诗文中每有论及 。 例如:明代陆树声《茶寮记》称茶“除烦雪滞, 涤醒破睡 。 谭(即谈的古体)渴书倦, 此时勋策” 。 唐代郑遨《茶诗》:“最是堪珍重, 能令睡思清”与吕岩《大雪山下》:“断送睡魔离几席, 增添正仰茶料理, 急遣溪童破玉尘”与陆游《昼卧闻碾茶》:“玉川七碗河须尔, 铜碾声中睡已无”等 。
(2)安神
以从功效言为主, 共21条 。 称“清心神”者有《随息居饮食谱》;称“清神”者有《饮膳正要》、《本草纲目拾遗》和《中国医学大辞典》;称“除烦”者有《东坡杂记》、《茶谱》(钱氏)、《本草纲目拾遗》、《随息居饮食谱》和《瓯江逸志》;“涤烦”者有《茶经》、《唐国史补》和刘禹锡《代武中丞谢新茶》 。 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 因于心火旺盛或心气虚则“阳浮于外”, 遂出现烦、闷等症状;严重者, 惊、厥、癫等也会发生 。 又, 神不安于宅, 则意乱、健忘, 故称“悦志”者有《神农食经》和《千金方》;称“久食益意思”者有《华陀食论》;称“益思”者有《茶谱》(毛氏)和《茶经》(张氏);称“能诵无忘”者有《述异记》;称“使人神思闦爽”者有《本草纲目》;称“破孤闷”者, 有唐代卢仝诗;称“醒神思”者有《调燮类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