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茶道”,木棉花的作用


寻找“中国茶道”,木棉花的作用

文章插图

寻找“中国茶道”目前,人们每次都说茶道必说日本,茶道不仅已经成为日本的国粹,而且还得到了国际的普遍认可,以至于人们在介绍或谈及日本时,茶道常常是与花道、剑道、武士道这些富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相提并论的 。 日本茶道从村田珠光(1422年1502年)开山,经武野绍鸥(1502年1555年)的发展到千利休(1522年1592年)的集大成,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并且日益臻于成熟,近乎完美,茶道已然烙上了大和民族独树一帜的审美意识与特征 。 对此,或许会有人反驳道:""茶道"分明是中国的,怎么成了日本人的呢?"诚然,茶道是起源于中国,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日本人也不否认 。 日本茶文化学者仓泽行洋曾言:"日本茶道文化以中国为母 。 "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日本是个善于学习且深谙机变的民族,他们将源于中国的茶道与禅宗思想加以本土化改造,融入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并且衣钵相传,代代流转 。 回过头来,反观中国,虽是日本茶道的祖庭,但是千年来,茶的饮用方式经历煮茶法、点茶法再到泡茶法的嬗变,却没有发展形成一种稳定的形式,并且"道"这个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形而上的,是无形的,是难以界说与定义的 。 而像日本茶道那样颇为繁复的仪范,古人将其视为"技"或"艺",是不能称之为"道"的,尽管有"技近乎道"之说,却仅仅只是"近乎"而已 。 当代中国,关于"茶道"的诠释更是众说纷纭,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说法,"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亦无范式可循 。 然而,还是有不少茶人、学者对中国茶道模糊或是式微的现状心怀忧虑:茶道在中国真的迷失了?当然,忧心忡忡之余,茶人、学者们也在思虑着另一个问题:中国茶道的出路何在?是通过日本茶道反哺重拾?还是重新建构?"变味"的中国茶道中国茶道之说向来争议已久,中国茶道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位,甚至有人说中国没有最传统意义上的茶道,渐而"中国茶道"越来越少被人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 当然,"茶文化"与"茶道"还是有区分的 。 "茶文化"涵盖面更广,包括了中国源远流长的茶史、种茶制茶的技艺、风靡盘行的饮茶之风 。 但"茶道"则强调精神层面和内在之物,习茶重在修生养性,这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显得难能可贵 。 茶道是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 茶道及相关礼仪源于中国,但目前很多人认识茶道仅存于日本 。 唐封演 《封氏闻见记》 载:"茶道大行,王公朝上无不饮者" 。 此为世上首次出现"茶道"一词 。 表明中国是茶道的发祥地 。 在唐时,国人品茶"工于煎",重在茶的汤花,在色、香、味上,以色为主,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乏讲究 。 后来,这一脉的品茶技艺传人日本,发展成今日颇为繁杂、十分郑重的"茶道" 。 我国大约在元代以后,注重仪式的沏茶便不再风行,代之以平民化的泡茶方法 。 如今,在中国的茶庄或茶馆里,最常见的便是待客所用的简易工夫茶冲泡手法,或是一段流于表面的茶艺表演,这些都不能称为茶道 。 相对于日本繁复而精细的茶道而言,中国似乎没有茶道的规程仪式,更多人愿意把中国式的泡茶工夫称为茶艺 。 其实,茶艺与茶道的差别,如柔道和摔跤,不可相提并论 。 茶道和茶艺,只有一字只差,却有本质的区别,一个是技艺,一个是修行 。 当时,茶艺在台湾兴起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个细节,最终业内人士还是选择了茶艺这个词 。 因为中国茶艺确实还没有上升到道的层次 。 道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培养 。 起源于中国,却盛行于日本,"茶道"一说对我们来说就像是一杯"变味"的茶,痛心疾首之余,更要究其原因所在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