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普洱茶( 四 )


宋代(960年~1279年) , 大理政权将南诏时期所设的步日睑改为步日部 , 先属威楚府 , 后划归蒙舍镇管辖 。 此时宋朝与北方金朝连年征战不止 , 急需战马 , 大理政权便在步日部设“茶马市场” , 以步日部茶叶换得西藏马匹 , 再将马匹北转与宋朝 , 换取绵缎珠玩首饰 。 茶市扩大 , 促进步日各地茶叶种植加快 。 据《澜沧县志》称:“班崴大茶树为北宋栽种” 。
元代(1206年~1368年)蒙古铁骑占领云南 , 将宋代的步日改为普日 , 在思茅一地设为思么 , 两地各设“甸”治 , 于普日加设“普日思么甸司” , 辖两甸及南方各地 。 甸司归属元江路节制 。 元代中期 , 普日生产的茶叶随同以食肉、乳为主食的蒙古人西上进入俄国 , 后被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入《战争与和平》 。 《澜沧县志》称:“有景迈、勐本、芒埂、糯岗、芒景、翁居、翁洼、芒洪等茶园为元代栽种” 。
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 , 将普日改称为普耳 , 划归车里军民宣慰使司管辖 。 万历年间(1572~1620年) , 李时珍着药典《本草纲目》中记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 。 明代编纂的《云南通志》记有:“车里之普洱 , 此处产茶” 。 两书语若同出 , 一致将普洱一词和普洱茶名固定 , 此后沿用不衰 , 至今无变 。 两名固定时间 , 比清雍正七年(1729年)成立普洱府早109年以上 。 据考证 , 普洱一词是由唐代的步日、元代的普日、明代万历的普耳演变而来 。 此时期的普洱茶普遍受云南各族人士喜爱 , 明朝方志学家谢肇淅着《滇略》中将此情况记为:“士庶所用 , 皆普茶也” 。 在明代中期普洱茶大量进入北京受到京城各层人民喜爱 。
清朝(1644年~1911年) , 顺治十六年(1619年) , 吴三桂平定云南 , 将普洱、思茅、普藤、茶山、猛养、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上猛乌、下猛乌、整董编为十三个版纳 , 统归元江府管辖 。 据《思茅县志》载:“顺治十八年(1621年) , 思茅年加工茶叶10万担 , 经普洱过丽江销往西藏茶叶三万驮之多” 。 康熙三年(1664年) , 设元江府普洱分府 , 移元江通判驻普洱 , 为普洱通判 , 管辖十三版纳 。 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普洱府 , 为流官制 , 辖六大茶山、橄榔坝及江内(澜沧江以东、北片)六版纳(即猛养、思茅、普滕、整董、猛乌、乌得) , 对江外各版纳(即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设车里宣慰司 , 为土司管制 , 根据流官管土官原则 , 普洱府对车里宣慰司实行羁縻管理 。 同年在思茅设茶叶总店 , 将思茅城私商(指茶商)一律赶走 , 不得经营茶叶生意 。 由云南总督鄂尔泰选取最好的茶菁 , 制成紧茶.茶膏 , 进贡皇帝做为贡茶 。 雍正十年 , 普洱镇总兵官李宗应以巡边到茶山搜括民财 , 普洱知府佟世荫又图以“过山聚粮”再到茶山搜括 , 遭拒后辱打茶山千总刀兴国 , 刀兴国愤而发动茶山人民起义 。 在官军六个月围剿下 , 起义失败 , 刀兴国等人残遭杀害 。 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宁洱县为附廓县 。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 , 普洱府辖一县三厅及车里宣慰司 。 同年 , 清庭对普洱府茶业情况作调查 , 对私商经营茶叶有改动 , 道光《普洱府志?食货》对此况追述为:“普洱茶名重天下 , 每年纳茶六、七千驮(每驮120斤计 , 合72~84万斤) , 入山作茶(指茶商及工匠)者数十万人 , 茶客收买运于各处”;为了“杜绝衅端(闹事) , 不许客人上山作茶”;又从收缴茶税入手 , 准许私商办“茶引”购茶 , 规定:“普洱府年发茶引三千 , 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加其他税费 , 合每引征税一两 , 年征收茶税合三千余两) , 行销办课 , 定额造册题销” 。 其后在府地设“茶局”专办茶引发放、税银征收和贡茶的例银发放、贡茶押运的监督机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