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三法"( 二 )


作为一件艺术品 , 龙、凤团饼博得不少诗人的赞扬 。 如:"莆阳学士蓬莱仙 , 制成月团飞上天" , "携将天上小团月 , 来访人间第二泉" 。
宋朝贡茶一味求贵 , 而该朝文人一味求雅 。 斗茶游戏风靡上流社会 , 就连茶名也十分文人化 。 今之论茶讲几等几级 , 而彼时茶名追求形象生动、寓意吉祥 。 如《宣和北苑贡茶录》内所载品名就有龙团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龙凤英华、启沃承恩、雪英、玉华、寸金、万春银叶、玉清庆云、瑞云祥龙、长寿玉圭、太平嘉瑞、龙苑报春、琼林毓粹、浴雪呈样、晹谷先春等等 。 读这些茶名便惊佩宋代文人对此是"匠心独运" 。 茶道既向王道倾斜 , 便失去茶道之质朴真诚 。 可以说 , 宋人发展了茶道 , 但也背离了陆羽开创的茶道之精神 。
迨至明朝 , 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宗朱元璋下诏 , 罢造龙凤团茶 , "惟令采芽茶以进" 。 中国封建时代政治风气的特点是以皇权为核心 , "上之所好 , 下必盛焉" 。 皇帝打一个喷嚏 , 全国准定感冒 。 朱元璋的话导致饼茶衰微、散茶崛起 , 伴随而来的是制茶法的革新 , 炒青法取代了蒸青法 。 当然 , 不能夸大朱元璋的作用 , 准确地说是他的"旨意"反映了客观实际 , 因为在元代就处于饼茶和散茶共存、蒸青和炒青共存的状态 。
如何炒青?明人许次忬在《茶疏》中讲的十分清楚:生茶初摘 , 香气未透 , 必借火力以发其香 。 然性不耐劳 , 炒不宜久 。 多取入铛 , 则手力不匀;久于铛中 , 过熟而香散矣 , 甚且枯焦 , 不堪烹点 。 炒茶之器 , 最嫌新铁 , 铁腥一入 , 不复有香;尤忌脂腻 , 害甚于铁 , 须预取一铛 , 专供炊饮 , 无得别作他用 。 炒茶之薪 , 仅可树枝 , 不用干叶 , 干则火力猛积 , 叶则易焰易灭 。 铛必磨莹 , 旋摘旋炒 。 一铛之内 , 仅容四两 , 先用文火焙软 , 次加武火催之 , 手加木指 , 急急抄转 , 以半熟为度 。 微俟香发 , 是其候矣 , 急用小扇抄置被笼 。 纯绵大纸衬底燥焙 , 积多候冷 , 入瓶收藏 。 人力若多 , 数铛数笼;人力即少 , 仅一铛二铛 , 亦须四、五竹笼 , 盖炒速而焙迟 。 燥湿不可相混 , 混则大减香力 。 一叶稍焦 , 全铛无用 。 然火虽忌猛 , 尤嫌铛冷 , 则枝叶不柔 。 炒青法是制茶工艺的创新 , 易操作 , 成本低 , 能更好地保存茶的形、色、香、味 。 诗人与茶早已结下不解之缘 。 于是炒青制法也散见于诗歌 。
早在唐代 , 就已有诗咏炒茶 。 如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有"自傍芳丛摘鹰嘴 , 斯须炒成满室香"之句 , 这说明唐代已有炒青法 , 但多是现采现制以尝新为快 , 并非普遍情况 。
明末黄宗羲《咏余姚瀑布岭茶》云:"一灯儿女共团圆 , 炒茶已到更阑后 。 "
因炒法不同及炒后处理方法的不同 , 而形成六大茶类:
绿茶:品质特点是绿色绿汤 , 以杀青为制作特点 , 一般经过杀青、揉捻、干燥3道工序 , 包括炒青、蒸青、窨花、蒸压4种茶;
黄茶:品质特点是黄色黄汤 , 制法与绿茶类似 , 但要经过闷堆或久摊工序 , 促进变黄;
黑茶:品质特点是叶色油黑或褐绿色 , 汤褐黄或褐红 , 一般经过炒青、揉捻、渥堆做色几道工序;
白茶:品质特点是白色茸毛多 , 汤色浅淡 , 一般经过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
青茶:品质特点是叶色青绿或边红中青 , 茶汤澄红色 , 一般经过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等工序;
红茶:品质特点是红色红汤 , 一般经萎凋、揉擒、渥红、干燥4道工序 , 制茶特点是室温自然变化或热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