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三法"( 四 )


第三步是酌茶 , 就是斟茶 , 《茶经》要求的工序是:先将汤面如黑云母状的水膜舀出倒掉;再舀一瓢茶汤存入"熟盂"内 , 作培育沫饽、抑止沸腾用 , 这一瓢味浓 , 称之为"隽永";然后一瓢一瓢把茶汤舀入碗内 , 1升水斟5碗 , 乘热喝完 , 斟茶时要使沫饽均匀 , 否则其味浓的浓、淡的淡 。
唐代描写酌茶的诗有曹邺的《故人寄茶》 , 诗曰:碧澄霞脚碎 , 香泛羽花轻 。 六腑睡神去 , 数朝诗思清 。
宋人烹茶法与唐人不同之处是只煎水而不煎茶 , 其法是先在茶盏中放入茶末 , 注入开水调成糊状 , 谓之"调膏" 。 茶盏先用热水冲冲 , 然后注入沸水煎茶 , 此后逐渐演变成泡茶 。 茶汤也不调盐 , 开清饮风气之先 。 直到明代 , 团茶进到散茶 , 烹茶之法亦由冲饮取代煮饮 , 摆脱了延续千余年之久的繁琐程序 , 使茶道能为一般平民百姓接受 。 从简行事并非取消茶道 , 而是茶道的大众化、生活化 , 成为家居茶事 , 列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 。 时代变了 , 明清文人大概也没有宋代文人那种在繁琐程序中回味无穷的雅兴 , 但仍能以具有时代特色的方式享受饮茶的乐趣 。
当然 , 一些守旧的文人雅士是不大欢迎这一变革的 , 认为有损老式烹茶法内在的雅兴 , 少此一端 , 则减煞一半风景 。 陈师在1593年写的《茶考》载:"杭俗烹茶 , 用细茗置茶瓯 , 以沸汤点之 , 名为撮泡 。 北客多哂之 , 予亦不满 。 一则味不尽出 , 一则泡一次而不用 , 亦费而可惜 , 殊失古人蟹眼鹧鸪斑之意 。 "古文人雅士在茶事方面寻找精神享受是全方位的 , 从择茶、择水到煮水、煮茶 , 处处有诗意 , 由煮饮改为冲饮 , 这一简化自然不大对文人雅士的心思 。 但宋代社会 , 特别是南宋 , 赵宋王朝偏安江南 , 商贸繁荣 , 城市人口增加 , 茶事更为普及 , 达官显贵、佛门僧人、文人雅士这些有闲阶级主宰茶道的局面多少有些改变 , 城市生活的节奏加快 , 茶事从简已是平民社会的迫切需要 , 冲饮法便在这种背景下形成和发展 , 到明清渐渐取代了煮饮法 。
唐代煮饮法至今仍在青藏地区采用 , 因他们饮的是砖茶 , 加之因海拔高水烧不开 , 只有熬煮才能使茶汁浸出 , 发挥茶之功用 。 今之日本茶道 , 用的是末茶 , 煎水不煎茶 , 其法类似宋代煎茶法 。 日本是经济怪物 , 生产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 , 人们生活节奏特快 , 一方面是拼命工作加快餐冷饮 , 一方面却保留慢条斯理的茶道仪式和费时间的煎茶法 , 这大概是日本国民心态的反映 , 他们的箴言是:拼命地工作 , 尽情地享乐 。
中国烹茶法传遍世界各国 , 各国烹茶方法不完全相同 , 大体说来有四种方式:一是日本式 , 用煎茶法;二是英国式 , 冲泡法 , 荷兰、美国、法国等国都用此法;三是蒙古式 , 煮茶法;四是俄国式 , 有煎有冲 , 综合使用 。
据今人研究 , 单从茶之色、香、味的保存和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浸出率上考虑 , 传统的煎茶法比冲泡法好 。
仅就冲泡而言 , 若要求茶汤多些维生素C , 应以40℃~50℃的水浸泡12分钟为宜;若要求多些氨基酸、多酚等 , 则以95℃的水浸泡12分钟为宜;若要获取维生素A , 则要象我国湖南某些地区 , 饮了茶水还将叶子嚼下去 , 因为维生素A不溶于水 。 为了多摄取营养又好喝 , 水烧至"鼓浪"然后冲泡5分钟还是较为合适 。 冲泡几次较合适呢?据研究 , 沸水冲泡绿茶 , 一般第一次即可浸出可溶物总量的50%以上 , 第二次约为30%左右 , 第三次为10%左右 。 茶冲2~3次营养成份基本已浸出 , 多泡等于喝白开水 , 且有害物质浸出反而有损健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