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三法"( 三 )


至此 , 我国六大茶类齐全 。 明人普及了炒青制茶法 , 并进而形成六大茶类 , 这是明人的贡献 。
当然 , 明人对茶的贡献不止此一端 , 还有前面提到的景德镇瓷器和宜兴陶器 , 后面还将叙及明人对烹茶法的革命 。 明人茶道体现一种务实的创造精神和追求回归自然的美意识 。 烹茶法烹茶指茶叶饮用时的制作方式 。
其变化受制于茶叶制作方法 , 并与文化形态有关 。 唐代饮饼茶 , 采用煮茶法;宋代饮团茶和散茶 , 以煎茶法为主 , 即煎水不煎茶;明代以后饮炒青散茶 , 以冲茶法为主 。 当今世界烹茶之法大体仍是这三类 , 各国各民族根据本国本民族习惯略加变化 。 "烹"一字的含义是烧煮 , 《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有"以烹鱼肉" , 又可引申为"杀 , 或消灭"之意 。 本书"烹茶"指茶叶饮用时操作方式 , 古今其法不同 , 或煮、或煎、或冲 。
唐代饮用饼茶 , 烹茶手续很繁琐 , 大体说来 , 要将一杯茶送入腹内得经过三个步骤 , 每个步骤都有一定技术难度和艺术性:
第一步是加工饼茶 , 历经炙、碾、罗三道工序 。 炙就是烤茶 , 讲究火功恰到好处 。 待茶饼水气蒸发完毕 , 就碾茶 , 工具是碾和拂末 , 碾与今之药碾相似 , 南宗审安老人命名为"金法曹" 。 茶碾一般木制 , 规格也小 。 但宋代的蔡襄主张茶碾应用银和铁来制造 。 宋徽宗《大观茶论》提出茶碾"以银为上 , 熟铁次之" 。 也有用黄金和石料制作 。 范仲淹《斗茶歌》中有"黄金碾畔绿云飞 , 碧玉瓯中翠涛起" , 梅尧臣《寄凤茶》中有"石碾破微绿 , 山泉贮寒洞" , 丁渭《咏茶》中有"碾细香尘起 , 烹新玉乳凝" , 林逋《烹北苑茶有怀》中有"石碾轻飞瑟瑟尘 , 乳花烹出建溪春" , 唐代诗人李群玉《答友寄新茗》有"满火芳香碾曲尘 , 吴瓯湘水绿花新" , 等等 , 这些佳句都是描写碾茶这道工序的 。 碾罢就罗 , 未落入"合"内 , "则"用铜、铁、贝壳、竹木制造 , 是舀茶用具 。 罗、合、则配套使用 。 唐代的末茶要求米粒状 , 不是粉 , 《茶经》说"碧粉缥尘 , 非末也" 。
第二步是煮茶 , 包括烧水和煮茶两道工序 。 《茶经》说:其沸 , 如鱼目 , 微有声 , 为一沸;绿边如涌泉连珠 , 为二沸;腾波鼓浪 , 为三沸 。 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 初沸 , 则水合量 , 调之以盐味 , 谓弃其啜余 , 无乃〓(吴注:古暂反)〓(吴注:吐滥反)而钟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 , 以竹夹环激汤心 , 则量末当中心而下 。 有顷 , 势若奔涛溅沫 , 以所出水止之 , 而育其华也 。
水烧热有鱼目般气泡出现时 , 调入适量的盐 , 尝尝咸淡 , 尝过的水倒掉 , 以免浓度加大 , 太咸就会"〓〓" , 即没有味道 。 盐水烹茶对于后代清饮者实在费解 , 唐人习俗如此 。 水汽化如"连珠"涌出时 , 舀出一瓢 , 暂且搁置 , 并用竹夹搅水 , 用则舀茶末投入漩涡 。 待水煮茶如鼓浪一般 , 将刚舀的水倒入止沸 , 以培育茶汤沫饽 。 《茶经》说:沫饽是茶汤精华 , 薄的叫沫 , 厚的叫饽 , 细轻的叫花 。
陆羽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沫饽: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 , 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 , 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 。 其沫者 , 若绿线浮于水湄 , 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 。 饽者 , 以滓煮之 , 及沸 , 则重华累沫 , 皤皤然如积雪耳 。 《荈赋》所谓:"焕如积雪 , 煜若春敷(fú)"有之 。 诗人眼中的"花"如枣花、青萍、鳞状云 , "沫"如绿苔、菊瓣 , "饽"象积雪 。 煮茶如此富有诗意 。 连"花"、"沫"、"饽"都已成为欣赏对象 , 茶艺也就是诗艺 。 中国其所以有"茶道" , 与千余年来文人雅士的参与有直接关系 。 茶给诗人以灵感 , 诗人将茶事诗化 。 茶与酒一样成为永恒题材 , 讴歌不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