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三法"( 五 )


中国茶道发展到现在 , 少了些自然主义 , 多了些实用主义 。 为了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 茶道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亦应继承并发扬光大 。 佐茶法佐茶法乃茶之食用功能的延续 , 自古有之 。 习俗不同 , 但不外乎两种方式:清饮配茶点叫单纯式;茶食掺和煮饮 , 叫混合式 。 30年代林语堂先后在《我的祖国和人民》一书中说:中国人最爱品茶 , 在家中喝茶 , 上茶馆也是喝茶;开会时喝茶 , 打架讲理也要喝茶;早饭前喝茶 , 午饭后也要喝茶 。 有清茶一壶 , 便可随遇而安 。
中国人爱饮茶 , 且已风靡世界 。 人们乐此不疲 , 不仅仅由于品饮之趣 , 还由于茶道的生活化 , 有了佐茶之法 , 茶之功用得到全面发挥 , 既可愉悦精神、止渴生津 , 还可疗病饱腹 , 成为一日三餐的补充形式 。
茶最早的用途是煮而食之 。 《诗疏》云:"椒树、茱萸 , 蜀人作茶 , 吴人作茗 , 皆合煮其叶以为食 。 "
但此处的茶是作食物论 , 尚非茗饮之事 。 佐茶法指茶已从食品中分离出来 , 成为专门饮料后 , 以食品拌而饮之 。
最早的记载有周公《尔雅》 , 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 , 叶老者 , 饼成以米膏出之 。 欲煮茗茶 , 先炙令赤色 ,
捣末置瓷器中 , 以汤浇 , 覆之 , 用葱、姜、桔子芼之 。 其饮醒酒 , 令人不眠 。 此处说的是饮饼茶 , 且收到解酲和兴奋神经的作用 , 是地道的茗饮 , 而非煮而食之 。 但非单纯的清饮 , 而以葱、姜、桔子佐之 。 陆羽的《茶经》总结了这种烹茶法 , 并指责这有损茶汤滋味 , 但他又肯定了煮水一沸时调盐的作法 , 并为此设计了放盐器具"〓簋" 。
古代还有另一种佐茶法 。 《晋书》载:桓温为扬州牧 , 性俭 , 每宴饮 , 唯下七尊柈茶果而已 。 桓温开以果品佐茶风气之先 。
相传至今 , 佐茶法不外以上两类 。 当然 , 千里不同风 , 百里不同俗 , 佐茶法亦是同中有异 。 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藏族〓把茶和酥油茶:先熬煮茶叶 , 滤出茶汁 , 倒入放有酥油和盐的桶内 , 搅拌成白色浆汁 , 即可饮用 。 或茶叶、酥油、盐加水熬煮 , 搅拌 , 油茶混合均匀后即可饮用 。
蒙族奶茶:茶叶熬煮后掺入奶子 , 加上咸盐 , 即成咸甜可口的奶茶 , 可配以炒米、酪蛋子 , 边吃边喝 。
盐腌菜:又称"水茶" , 云南崩龙族吃茶法 。 方法是将茶树鲜叶采摘后晒萎 , 然后入篓用盐腌 , 不日可取出嚼吃 , 嚼后吐渣 。
打擂茶:又叫擂茶 , 是川黔湘一带少数民族 , 特别是苗族的吃茶法 。 其法是将茶叶和佐料 , 如黄豆、玉米、绿豆、花生、白糖等 , 一块放入擂钵内擂成糊状 , 加入冷开水调成茶汁入罐封藏 。 饮用时舀出茶汁用沸水冲饮 , 喝时还可加入炒米花、炒花生仁、炒芝麻等 , 其味香、脆、甜、爽 , 口感极好 。
打油茶:桂北一带少数民族吃茶法 。 其法是将茶和佐料(常用食品 , 如糯米、花生、芝麻、豆类、瓜菜等)用油炒至黄脆 , 然后加水煮熬 , 也可加葱花、生姜以增滋味 。 煮好后可舀一些放入茶碗 , 冲入茶汤即可连喝带吃 , 一止渴二饱肚 。
竹筒茶:云南少数民族吃茶法 。 将鲜茶叶经日晒、搓揉、蒸煮、再揉搓几道工序后 , 装入竹筒 , 筑实 , 密封 , 放置二、三个月后茶叶变黄 , 有香味 , 便成自制压茶 。 可煮而饮其汁 , 可用盐腌后和蔬菜同炒当风味佳肴食之 。
盐巴茶:此俗流行在云南西北部 。 先将紧压茶捣碎放入小瓦罐内 , 置火塘上炙烤 , 至"噼啪"作响时注入开水煨注 , 再浸入盐巴袋 。 饮时可按各自口味加入开水稀释 , 一边喝茶一边吃玉米粑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