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七日( 二 )


吃茶去, 平常心, 平等对待认识或不认识的人, 融会而为静心、平等、惜缘之道 。 平常道在战国里是武将的必要修行, 《碧岩录》里讲"须是大死一番, 却始得活"就是印证, 如何直面残酷的战事和淋漓的鲜血, 是士的课题 。 《平家物语》中的名句:"祗园精舍之钟声, 有诸行无常余韵", 生死轮回都是常事, 平常待之, 将生死放在眼底, 反而可有活路 。 这样解释, 可知谦信何以没有信玄的神经质, 他能平常的看待一切 。 在中国, 因失却平常心而无力再战的最著名者是坑杀四十万赵军于长平之白起, 在英伦, 此类悲剧则发生在克伦威尔身上 。
吃茶去, 平常心与道, 也是茶人的修行 。 古溪和尚有幸与利休诀别, 和尚尝云:"末后一句作么生?"利休大喝一声, 引用了灵叟禅师的名偈:"白日青天怒雷奔 。 "第二日, 随着三千武士的钟鸣, 利休在自己的十六字辞世歌中离去 。 之前的夜晚, 他早已清楚, 一切归于平常, 再也没有让任何事物侵入自己内心的余地, 这, 与他古朴纯洁的茶风、不搜名器的习惯形成一体 。
吃茶去, 无论认识不认识, 有或无到, 都是平常 。 平常的看待每个人和每件事是这句话的道理 。 有了平常心, 对待无论熟悉与不熟悉的人都一视同仁, 这就有了, 永井天蓝殿教织田信赖殿制作网页的不知疲惫, 也可以解释, 今出川公艺殿帮LINZ殿维护悠见的孜孜不倦 。 恰恰是平常心迸发的热情, 使熟悉与不熟悉的人、事聚集到一起 。
吃茶去, 如果没有赵州禅师的故事, 就只是简单的三个字, 但有了老和尚的随口一说, 就成为了一个特定的道理 。 这些也进一步说明, 道理不必要从说法会、茶道里去体验, 只要有心、用心、知心, 随时随地"万物皆有理" 。
吃茶去, 平常心, 不能过于焦急也不是迂回拖拉, 平常如何, 现在仍旧如何, 这样, 虚实的世界分别实在不大 。 樱一殿, 改版的工作一时间做好, 固然不错, 但因此而燃尽了心力实不算上策, 《联盟2000年回顾》中中务雪烈公提出足与不足, 也可以看出建设需时颇长, 平常之道的重要 。 按其理而行之, 耐性、精神、毅力、平衡度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
谢谢永井天蓝先生的称赞, 你的热情豪爽名达各地, 令人敬佩 。 东方先生、LINZ先生, 且谈风月, 有何见教于在下否?愿洗耳而闻其详, 不必引用、旁证, 只说心里之音甚好, 考据一多, 容易忘却本意 。
樱一殿下、东方先生, 今日身体不适, 恰逢午休加班半刻, 文句不清, 略有拖沓, 见谅, 也不必令开话题, 此处所在即是道, 何况这是今川家的宝地 。 明日, 我们谈谈茶禅一味, 如何?
§独坐观念与茶禅一味§
独坐观念, 以我浅薄所知, 最开始是出现在七哲之一的细川三斋忠兴之《细川三斋茶书》里, 后来立花流(南坊)的立花实山在表述回归利休后期茶道、茶风意境的《南坊录》中做了发挥, 但此二书都没有将之明确, 只含蓄地有这个意思 。 融合了三斋系的这种概念, 道安系的最大流派--石州流(非江户时代本庄宗尹的那个石州流)的一代家元片桐石州在他的成名书《石州三百条》内开始明确, 并作为一种为武家服务的茶道、茶人意识上的某种规范 。 最终, 奠定其为"奥义"的是幕末大老井伊直弼的著作《茶汤一会集》 。
长期在山中独居, 孤独、苍凉使井伊直弼的内心得到锤炼, 在茶风和礼仪的境界上越过了片桐石州的正与俗, 把独坐观念升华成为对茶人本身的心得体会, 最终成为正统派茶人所奉行的义理, 可以说是茶人的"禅" 。 由于时间晚(倒幕四强藩崛起不久), 意图明, 所以影响了整个现代茶道 。 这大概就是独坐观念的脉络由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