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茶的药理特性,高档礼品大全( 四 )


《千金要方》:“治卒头痛如破 , 非中冷又非中风 , 是痛是膈中痰厥气上冲所致 , 名为厥头痛 , 吐之即差 。 单煮茗作饮二三升许 , 适冷暖 , 饮二升 , 须叟即吐;叶毕又饮 , 如此数过;剧者 , 须吐胆乃止 , 不损人而渴则差 。 ”
《本草纲目》方:“气虚头痛 , 用上春茶末调成膏 , 置瓦盏内复转 , 以巴豆四十粒作两次烧烟熏之 , 晒干乳细 , 每服一字 。 别人好茶末 , 食后煎服 , 立效 。 ”
(5)止渴生津
从功效言者 , 共12条 , 称“止渴”者有《茶经》(张氏)、《调羹类编》、《神农食经》、《本草拾遗》、《茶谱》(毛氏)、《饮膳正要》和《中国医学大辞典》;称“疗渴”者有《唐国史补》;称“解渴”者有《随息居饮食谱》;称“止渴生津液”者有《食物本草会纂》;称“清胃生津”者有《本草纲目拾遗》;称“润喉”者有卢仝诗 。
从主治言者 , 共9条 。 称“热渴”者有《千金翼方》、《新修本草》、《在三图会》;称“烦渴”者有《药材学》、《中药大辞典》;称“作渴”者有《本草经疏》;称:“消渴不止”者有《本草求真》;称“渴喜一碗绿昌明”者有白居易诗 。
(6)清热
以从功效言为主 , 共8条 。 称“清热解毒者有《本草求真》;称“清热降火”者有《中国药学大辞典》;称“降火”者有《本经逢原》 。 称“去热”者有《食疗本草》;称“涤热”者有(《随息居饮食谱》);称“泻热”者有《中国医学大辞典》;称“破热气”者有《本草拾遗》;称“清热不伤阴”者有蒲辅周用药经验 。
从主治言者 , 共2条 。 称“疗热证最效”者有《台湾使槎录》;称“可除胃热之病”者有《广阳杂记》 。
关于茶叶的清热功效 , 可从茶的性味上看 。 上文曾述及 , 茶的药性是“寒” 。 据中医理论:“寒可清热” , “疗热以寒药” , 故茶可以清热 。 热证的范围与衍变最广 , 暑证与热毒亦属于热 , 故又可与下文消暑、解毒合参 。
关于茶的清热方剂 , 可以《太平圣惠方》的《药茶诸方》(卷97)为例 。 诸章共列有药茶方与非茶之药茶方各4种 。 其药茶之4方中 , 有3方幸免治热证 , 例如:“治伤寒头痛、壮热葱豉茶方”;“治伤寒头痛、烦热石膏茶方”与“治伤寒鼻寒、头痛、烦躁薄荷茶方” 。 3方中所用药物 , 除方名中的葱白、豆豉、石膏与薄荷以外 , 尚有荆芥、栀子、生姜、麻黄等 。
(7)消暑
茶既可清热 , 又可止渴生津 , 故亦兼消暑、解暑 。 古代文献言及此者不多 。 从功效上言 , 仅《仁斋直指方》与《本草图解》两条称“消暑”;从主治上言 , 也仅2条 , 即《本草别说》的“治伤署”与《台游日记》的“可疗暑疾” 。
(8)解毒
中医药书籍的“毒” , 从病证方面言以“热毒”占重要位置 。 所以从药治方面多称“清热解毒” 。 此外 , 咽喉、皮肤诸以及瘟等 , 亦多与热毒有关 , 今亦附此 。
茶的解毒功效 , 文献上所见共有7条 。 从功效言者有《本草求真》 , 称“清热解毒”;《中药大辞典》称“解毒”;《本草逢原》称“辟” , 称“解诸中毒” , 皮日休《茶中杂咏序》称“除而去疬”;《岭南杂记》称“利咽喉之疾” 。
现将茶的解毒方剂附数则如下:
《简便方》:“解诸中毒 , 芽茶、白矾等分、研未、冷水调下” 。
《万氏家抄方》茶柏散方:“治诸般喉证 , 细茶三钱(清明前者佳) , 黄柏三钱 , 薄荷叶三钱 , 硼砂(煅)二钱 , 上各研极细 , 取净未和匀加冰片三分吹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