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发现茶 , 并且最早把它作为饮料 , 年代极其古老 。 由茶饮衍生而出的茶道同样发自中国 , 历史也十分悠久 。 唐时“茶道大行” 。
作为遵循事理规律和原则 , 讲究操作技艺和技术的茶道 , 其内容应该有宽泛和特定之别 。 宽泛的似乎把采制收藏和饮用享受两大方面均包括其中 , 从唐陆羽《茶经》以后的古人一些茶论中 , 不仅对如何饮用享受各个环节有精到的技艺评议 , 对如何采制收藏各道工序也有细微的技术鉴别 。 而特定的指的是体现在喝茶过程中的环节 , 不包括生产环节 , 主要是消费环节 , 也就是饮用享受部分 。
现代社会普遍确认的茶道 , 概括地说 , 指的是在享用茶品时 , 遵循历史形成而延伸下来特定程序和技艺 , 并加以鉴赏 , 以使身心舒畅和适、神情驱浊扬清 , 发挥茶饮愉悦人生的最佳效果 。 明代朱权在《茶谱》中说:“茶之为物 , 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 , 可以伏睡魔而大地忘形 , 可以倍清淡而万象惊寒 , 茶之功大矣 。 ”正因为如此 , 茶道主要注重三个方面的体现:一是物品的操作;二是环境的考究;三是神情的体验 。
与茶道相关的主要物品 , 有茶、水、器、火 。 不言而喻 , 茶显然最为重要 , 没有茶何来的茶道!选茶成为第一要务 , 历来嗜茶者评判茶的优劣无不津津乐道 。 诸如 , 什么时候采摘焙造的茶为好 , 什么地理环境中植种的茶最佳 , 什么地方出产的茶质优 , 等等 。 这类内容的茶诗文比比皆是 , 陆羽《茶经》开了先河有专门的评述 , 唐以降议论不绝 。 宋代黄儒的《品茶要录》 , 言“茶事起于惊蛰前 , 其采芽如鹰爪 , 初造曰试焙 , 又曰一火 , 其次曰二火 。 二火之茶 , 已次一火矣 。 故市茶芽者 , 惟同出于三火前者为最佳 。 ”宋代桑庄的《续茶谱》道:“天台茶有三品 , 紫凝为上 , 魏岭次之 , 小溪又次之 。 ”紫凝、魏岭、小溪均为茶名 。 茶道与斗茶是两回事 , 但看来之间还是会有所关联的 。
按照唐代苏廙的说法 , 水决定茶的命运 。 他在《十六汤品》中 , 说:“汤者 , 茶之司命 。 若名茶而滥汤 , 则与凡末同调矣 。 ”这里的汤有两层含意 , 一是原有的水质 , 一是过火后的老嫩 。 两者在茶道中非常被看重 。 陆羽的《茶经》论水 , “用山水上 , 江水中 , 井水下 。 ”山水江水所在位处不同 , 还有优劣的差别 。 唐代温庭筠《采茶录》则云:“当使汤无妄沸 , 庶可养茶 。 ”汤的老嫩对茶品会有直接的影响 , 个中奥妙值得令人好好琢磨 。
茶的器具对茶起着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 , “器具精洁 , 茶愈为之生色 。 ”(明代黄龙德《茶说》)古代与现代饮茶用的器具有很大不同 , 古时种类比较繁多 , 造型比较简朴 , 工艺比较粗糙 。 按照唐代陆羽《茶经》记载 , 分为8大类24种共29件 , 到了明代张谦德《茶经·论器》所列 , 也有茶焙、茶笼、汤钵、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9种 。 近现代茶具种类相对简化 , 各类茶品所用的器具略有不同 , 但质地更加讲究 , 造型更加多样 , 工艺更加精致 , 更加富有观赏性 。 由此 , 还成就了一项新时尚——收藏专门带有艺术价值的茶器具 。
一般的常识 , 茶是不能用冷水沤浸的 , 古时是煮茶 , 明清后是泡茶 , 不管是煮或泡都得用火 。 “有水有茶 , 不可无火 。 非无火也 , 有所宜也 。 ”(明代田艺衡《煮泉小品》)所谓“有所宜”就是要讲究火候 , 宋代蔡襄《茶录》认为 , “候汤最难 , 未熟则沫浮 , 过熟则茶沉 。 前世谓之‘蟹眼’ , 过熟汤也 。 况瓶中煮之 , 不可辨 , 故曰候汤最难 。 ”现代泡茶也有类似的问题 , 火候掌握不好 , 汤的温度过与不及 , 都会影响茶的色香味 。 所以 , 古人烧火有一套严格要求 , “火必以坚木炭为上 。 然木性未尽 , 尚有余烟 , 烟气入汤 , 汤必无用 。 故先烧令红 , 去其烟焰 , 兼其性力猛炽 , 水乃易沸 。 既红之后 , 方授水器 , 乃急扇之 。 愈速愈妙 , 毋令手停 。 ”(明代许次纾《茶疏》)现代虽然对水的热度也有一定的把持 , 但是由于条件、燃料和器皿的不同 , 操作起来一般无法那样的讲究 。
推荐阅读
- 厄瓜多尔棕丝绒中国有吗
- 东非角巴布价格
- 巴西白膝头中国有吗
- 中国最大的油田是哪一个油田 目前中国最大的油田是哪里
- 台湾乌龙茶茶道步骤
- 茶道精髓:文人茶道
- 哥斯达黎加老虎尾中国有吗
- 品尝茶的香茗是中国人的雅兴
- 明心见性感悟普洱茶的禅文化
- 茶道课堂-太极茶道讲究泡茶,乌龙茶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