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道的碰撞与回归

回顾台湾茶道的发展路线, 我们会发现, 30年前的台湾茶道和今日大陆类似, 中产阶层兴起, 开始注重生活品质, 大批富裕者不满足于过去流传台湾的半套工夫茶的样式, 开始寻求自己的茶道 。 这不是一条顺利的追寻里程, 台湾走过不少弯路:例如暴炒茶叶和器皿, 以收藏来取代茶道;求新异时髦而大摆茶席, 一段时间, 曾几乎人人都摆茶席;直到30年后的今天, 才走出了一条文人化的以造境、赏器、品茶、交友为内容的路径, 隐约和明文人的茶道接上了脉 。
所以, 研究台湾, 可以作为研究茶道的一个参考样本 。 但仅靠钻研台湾去寻找中国茶道是不够的, 宋代流行的禅院的点茶方式通过日本僧侣的传播, 一直在日本流传了下来 。 日本的宇治茶, 是有明确谱系的, 由在宋游学的僧人荣西禅师在天目山取种, 之后带回日本, 交给各处栽种 。 京都附近的高山寺的茶叶就此存活, 后来又被宇治茶农移栽, 成为今天日本最出名的茶叶产地 。 而宋点茶的方式, 由荣西带回日本后, 到了千利休时代, 才逐渐结合日本的器物, 用自己的禅宗思维和审美创造了一套茶道方式 。 千利休于1591年剖腹自杀, 他死的那年也成为日本茶道确立的年份 。
日本茶道之后的传承与中国不同, 中国每出现一种新的饮茶方式, 前朝的饮茶方式就被冲击消失, 进而只留下少许痕迹 。 而保留了宋抹茶道饮用方式的日本茶道经千利休的孙子们和学生们的传播, 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 尽管后来也有明朝传过去的煎茶道在日本流行, 可是也没有使千利休的草庵茶道消失, 它甚至还影响到建筑、庭院、服装和烹饪各个方面 。 现在日本按照千利休审美做出来的事物众多, 利休栏杆、利休灰色、利休牡丹等等, 去日本, 寻找千利休的痕迹, 事实上就可以找到茶道的日本变体 。
今天的中国, 还是按照明初的散茶方式在进行自己的茶道构建, 人们翻阅古书, 试图重新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茶道 。 但是以中国历史看, 南北方的差异、物种的差异, 包括气候的差异, 都使茶道的面貌呈多元化 。 尤其以今日中国的交通和物流便利, 众多丰富品种都可以罗列在一个饮茶者的面前:以往销往边疆和海外, 带有唐代遗风的饼茶——普洱、黑茶和安茶, 长江流域的绿茶, 福建和台湾的乌龙茶——各自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专门的饮用方式, 更没有一种茶道能一统天下 。 但正因为这种多元, 才使中国茶的饮用方式有了更多值得去探询的空间 。
我们从历史和现实两条路径, 去追寻中国茶道的轨迹, 期待能给今天想恢复茶道的茶人们以一份扎实的材料 。
在历史中探寻茶道
首先我们向历史寻找茶道 。 根据学者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巴蜀先民们以其边缘的优势, 将茶叶原料利用传统和制药技术结合起来, 为世界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茶叶饮料,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心理 。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 饼茶的加工已经成熟, 而且有采茶早晚之别, 甚至已经有意识地去苛求泡茶的水质, 并且有相配合的茶果, 也有了饮茶礼仪 。 虽然饮茶局限于江南诸地, 但是魏晋南北朝是茶文化的创立期, 与酝酿期的秦汉比, 已经在短时间内成为可以与酒精饮料抗衡的最有影响力的饮料 。
陆羽的《茶经》充分说明了唐时茶的流行 。 此书不仅使陆羽成为茶圣, 更记载了完整的饮茶过程, 包括茶树的天然性状、茶叶的采集、如何精制、茶具的使用和规制、泡茶法和饮用法 。 因为这本经典, 使唐朝的饮茶脱离了早期不完善状态, 成为风靡全国的饮料 。 当时的士人们以能辨别出陆羽所泡的茶为自豪 。 陆羽把饮茶从日常生活中提拔了出来, 成为精神领域的享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