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道的碰撞与回归( 三 )


【中日茶道的碰撞与回归】除此之外, 我们在京都寻访了各个千家流派, 千利休去世后, 他的学生和弟子严格保持了他所传下的草庵茶道, 虽然这是完全日本审美化的茶道, 但其点茶方式, 还是继承了宋茶道 。 熊仓功夫说, 千利休在审美上, 发展出日本自己的侘茶方式, 将日本器物之美的概念推广到大众中, 但并不意味着他的点茶方式是日本的 。 “那里保存了大量的宋代点茶方式, 还有宋代器物的翻版, 并不是因为日本仿造了许多器物, 这些器物就日本了, 因为它的源流还在那里 。 ”所以, 当茶筅、建水、茶勺、水取等我们在宋代茶书中经常看到的名目以实物形态呈现的时候, 中国茶道可借鉴的地方也就出现了 。
除了茶器物, 日本保存下来的大量茶室, 包括当代建筑大师隈研吾创建的各个茶室都可以对中国茶道形成影响, 环境的优美、饮茶时的心境、整个茶室空间的陈设, 包括茶人应该如何插花, 在日本都有固定的体系和完整的传承, 我们采访了大量细节, 不是希望国内茶人们照搬, 而是希望这背后的美学观念和饮茶观念, 可以影响到当下的国人 。
除了日本, 台湾地区是我们寻访的另一重要目的地 。 过去大陆茶人对台湾茶道多有误解, 觉得是从日本抄袭的, 事实绝非如此 。 台湾最初研习茶道的时候, 并没有宗师可以寻找, 他们的基础是潮汕工夫茶, 那是明清茶道在中国边缘地区的留存 。 台湾茶人去日本寻找的是中国茶道的遗产, 其中包括空间、茶具和喝茶的心境, 明代大量出口日本的紫砂壶具轮珠大量回流台湾, 成为茶人必备之物, 而茶杯托等已经在大陆消失的茶具, 也开始大量回购, 重新出现在台湾茶人的茶席上 。
这些是道具的完成, 台湾茶人最大的努力, 还在于他们努力翻阅中国古代茶书, 寻找到自己的茶空间构造 。 一开始台湾的公共茶空间就走苏州园林风格, 慢慢地, 有舞台经验、画廊经验和深厚学养的茶人都进入改造过程中, 使台湾呈现出多样化的、真正具备中国古老文化特点的新老茶空间 。 解致璋的清香斋、周瑜的紫藤庐、何健的冶堂、林炳辉的食养山房都是如此, 结合了宋、明文人的审美, 使它们已经成为台湾最具吸引力的新空间 。 拿食养山房为例, 需要提前预订一个月, 才能有机会去那里享受一杯茶 。
台湾茶道的最大吸引力, 在于这些茶道的钻研者都是文人出身, 他们的兴趣在于建设台湾茶道, 虽然现在以茶道为基业, 但并不追求谋利, 他们的风格影响了台湾茶界 。 在台湾, 一位茶课老师, 绝对不会出售茶具和茶叶给你, 这是与目前大陆茶界的纷乱局面不同之处 。
不过, 台湾茶道的局限性也很明显, 因为其基础, 是以清香乌龙茶为根基发展起来的, 所以他们所钻研的泡法、器物的使用, 很可能都只适合于那个体系, 并不适应于大陆博大的茶叶世界 。 台湾茶道的钻研者之一李曙韵去年到大陆发展, 因为她觉得, 未来的茶道, 还是会在大陆崛起, 因为这里有丰厚空间 。 “无论是与茶有关的物的世界还是人的世界, 都太广阔了 。 ”她在大陆新开的茶空间还是叫“晚香”, 想承载的是崭新变化中的大陆的茶道文化 。
尾声:中国茶道的复兴?
曾经有学者研究过, 日本茶道之所以留存, 是因为日本人有恋物的习惯 。 因为国土资源的匮乏, 所以在千利休时代人们就发现, 无法在日本大规模使用“唐物”, 也无法像丰臣秀吉一样用黄金去建造自己的茶室空间, 而应该重新认识物, 有意突出物的灵魂世界 。 千利休去世的时候, 做了一柄竹茶勺送给他的弟子, 这茶勺被取名为“泪”, 物与人结合为一, 迄今为止, 许多日本茶道中人的器物是需要代代相传的, 很多人一生中只使用一个茶碗 。 可是中国截然不同, 我们并不珍惜自己的茶道具, 总是随着饮茶方式的更迭而抛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