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的制茶工艺


红茶的制茶工艺

文章插图

鲜叶要求:
鲜叶质量的好坏 , 直接关系到制成红茶的品质 。 虽然红茶有小种、工夫、切细之分 , 但对鲜叶质量有着共同要求 。
除小种红茶对鲜叶有一定的成熟度外 , 工夫红茶和切细红茶都要有较高的嫩度 。 一般是以1芽2叶为标准 。 开始生产切细红茶时 , (袋泡茶)只需要低级鲜叶 , 但事实证明 , 要制成高档切细红茶 , 仍要1芽2-3叶嫩度的鲜叶 , 而工夫红茶也只有嫩度高的鲜叶 , 才能制成形质优美的产品 。
鲜叶的新鲜度直接影响红茶的香气、滋味、尤其是切细红茶内质要香味鲜 , 浓度、必须用新鲜的鲜叶 。
1.鲜叶的色度 , 以黄绿色为好 , 紫色叶虽能制红茶 , 但滋味稍差、品质较差 。
2.鲜叶的品种 , 与红茶品质密切有关 。 云南大叶种、叶质柔软肥厚 , 多酚类化合物等化学成分含量较高 , 制成红茶品质特别优良 。 福建政和、福鼎大白茶、祁门储叶种等都是适制红茶的好品种 。
3.采摘季节也有关 , 一般夏茶采制红茶较好 。 这是由于夏茶多酚化合物含量较高 , 适制红茶 。 因此 , 有的地方在夏季制红茶 , 春季制绿茶 , 充分发挥鲜叶的适制性 。
二、 红茶初制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红茶初制与绿茶不同 , 绿茶鲜叶加工一开始用高温破坏酶的活性 , 红茶则与其相反 , 在加工过程中 , 创造条件增强酶的活性 , 促进多酚化合物的氧化缩合 。
在阐述红茶对鲜叶加工技术关键时 , 必须以红茶品质形成的物质变化为依据 , 才能达到指导生产 , 科学采用制茶工具和工艺 , 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
(一)萎凋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萎凋是制红、青、白茶的第一道工序 。 有些绿茶由于种种原因不及时现揉现制 , 先厚堆放而后杀青 , 虽有些水分散失 , 而好象萎凋作用 , 但不属于萎凋工序 。 程序是白茶最重 , 其次是青茶 。
鲜叶在通常的气候条件下 , 薄摊 , 开始一段时间 , 以水分蒸发为主 。 随着时间的延长 , 鲜叶水分散失到相当适度后 , 自体分解作用逐渐加强 。 由于水分的丧失和内质的变化 , 叶片面积萎缩 , 叶质由硬变软 , 叶色鲜绿转变为暗绿 , 香味也相应的改变 。 这个过程称为萎凋 。
萎凋过程 , 一方面是萎凋的物理变化 , 一方面是萎凋的化学变化 。 这两种变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 物理变化既能促进化学变化 , 浓度大,促进作用增强 , 又能抑制化学变化,失水,抑制酶的水解作用 , 甚至影响化学变化的产物 。 由此而出现制茶品质的差异性 。 反之 , 化学变化亦能影响物理变化的进展 。 两者之间的变化发展和影响 , 依湿度、温度等客观条件的不同而产生很大差异 。 要掌握萎凋适度符合制茶品质的要求 , 就要采取人工的技术措施 。
萎凋工序 , 是以低温条件下大量失水为特点 。 随着水分散失 , 细胞液的浓度增大 , 酶的活性增强 , 从而使叶内化学成分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 对红茶的色香味的形成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 实践证明 , 掌握水分变化的规律 , 控制失水量和失水速度 , 是萎凋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 在加工工艺中以萎凋叶含水量作为萎凋适度指标 。
影响萎凋失水的外在因素很多 , 有温度、湿度﹑通风条件、叶层的厚薄等 。 其中以温度为主要矛盾 ,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50℃以下随着时温的升高 , 空气相对湿度降低 , 促进叶内水分蒸发 。 因此在生产中 , 采用日光、室内加温、萎凋机等萎凋 , 都是用加温的方式来加速水分的蒸发和增强酶的活化性能 。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20℃~40℃) , 不加温比加温好 , 低温比高温好 。 在生产实践中 , 在低温高湿的情况下 , 进行加温萎凋 , 既能提高生产效率 , 同时提高萎凋质量 , 但温度以35℃以下为宜 , 不超过38℃ 。 否则 , 鲜叶失水太快 , 理化变化激烈进行 , 会造成细嫩芽叶的萎凋不匀 , 过早红变等现象 。

推荐阅读